徐勇





摘? 要:在評講例、習題時,我們不應僅滿足于得到答案,或停留在糾錯的層面,還應該根據題目特點進一步挖掘與探究,努力從做對走向探究,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從而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數學思維;數學探究;學習力
做數學題,學生常常滿足于快速得出答案,這在限時考試環境中無可厚非,但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對一些題目的解答不應僅滿足于得到答案,或是停留在糾錯的層面,可精選部分題目進行進一步的挖掘與探究.
數學探究是《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特別安排和提倡的一種學習形式,是圍繞某個具體的數學問題,開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 通過數學探究能培養學生主動思考、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思維品質. 基于探究的數學課堂,會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常現鮮活的思維火花.
在一次模擬考試中,有一道解析幾何題學生得分較低,試卷提供的參考解答學生能看懂并理解,但若按參考答案評講試題,似乎不能充分挖掘其中的價值. 這道題中的橢圓定點、定值問題是一個很適合進行數學探究的素材. 于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對這道橢圓綜合題進行了深入探究.
師:總體來說,大家沒解好此題的原因有二:一是“懼”于大的運算量,信心不足;二是“礙”于思路不清,沒能打通條件到目標的思維通道.
二、調整視“序”得另解
師:以上參考解答中,點[M,N]是由直線[l]與橢圓相交得到的,我們調整點線形成順序,想一想還可以將點[M,N]看成是怎樣形成的.
師:這種解法雖然計算量很大,但是思路清晰,只用一個變量[k]來表示所用到的點,直接運用求根公式,想法簡單直接,但需要敢于運算. 還能變換為其他的視角求解嗎?
三、簡化條件悟本質
師:在解法2和解法3中,既沒有用到斜率[k,] 也沒有用到[t,] 即直線[l]是冗余條件,將它去掉可能更簡潔、處理起來更簡單.
師:橢圓具有對稱性,題中涉及兩個焦點,也有平行關系,能否從橢圓的對稱性角度對題目中的條件進行簡化?
生5:因為平行關系,我想將線段[F1M]平移到與線段[F2N]共線,這樣就不需要左焦點,問題變成常見的焦點弦問題.
師:利用對稱性,減少一個焦點,條件變成過右焦點的一條直線與橢圓形成的兩個點,問題就變成了典型的焦點弦問題,這樣使用根與系數關系就比較順暢,簡單易操作,運算成本更低. 此時,問題可以簡述為:過右焦點的直線與橢圓交于兩點,這兩點與橢圓右頂點連線的斜率乘積為定值. 為了進一步弄清問題的本質,試繼續探究這個定值與橢圓的方程有什么關系,這個定值又該如何表示.
師:這樣,我們就清楚了問題的來龍去脈. 橢圓中的定值與定點問題是個經典問題,我們能否對此問題進行逆向思考呢?
四、增加設問用信息
師:再回到原題,既然上述問題都可避開點[T,] 那么如何設問,才能切實地用上點[T.] 為了簡化,不妨將橢圓標準方程直接給出,在保留原題目第(2)小題的基礎上,在第(2)小題前再添加一道小題,將題中條件用足、用好.
涂榮豹教授提出“教會思考”,即教會學生提出問題,教會學生尋找方法,以及教會學生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 在數學探究活動中學思考,有利于讓學生學會如何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 簡而言之,數學思維宜在數學思想活動中學會,數學素養宜在數學探究活動中形成. 數學探究活動并非一定要在每節課中都進行,我們可以針對學情靈活地選取合適的素材進行適時探究.
參考文獻:
[1]涂榮豹. 數學教學設計原理的構建:教學生學會思考[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2]祁平. 基于探究的數學教學的哲學思索[J]. 數學通報,2014,53(8):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