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摘要:信息技術是當下新興的、比較科學的教育手段,現已廣泛地被人們應用。但是,由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比較新興,教師在應用這種教學手段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多種多樣的教育問題,影響教學效率,使得信息技術教學難以發揮出有效作用,甚至會產生相反的教學效果。應對這種現象,本人將深入研究和探討,就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中數學教學進行反思。
關鍵詞:高中數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反思
在展開知識教育的時候,高中數學教師需要做到時刻反思,不斷優化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手段,探討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當下的實際數學教學內容的科學教學手法,以讓自身的教育更具備效率性。在信息技術盛行的社會情境下,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應用信息技術展開教育,并不斷做好教育反思,以使得信息技術被更好地應用于教育中,促進教育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反思進行認真研究和探討。
一、語言教育與信息資源展示科學配合
很多高中數學教師在基于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這樣一個誤區,即借助信息技術展現的信息教育資源會占據課堂的多半部分,語言教育較少,使得教師的教學特色難以突出,學生難以感受到比較明顯的教學樂趣,并難以更好地記憶和掌握知識。應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深入探討信息技術被應用于教育的本質,將語言教育與信息資源展示進行科學的配合。
在備課階段,教師就教育課件進行設計的時候,應當深入了解教育的引導著是教師而不是冷冰冰的教學課件,盡量優化所設計的教學課件的量,引入合理的信息資源。在課堂上展開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需要展示課件,還需要積極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講解,配合著課件所展現的內容,優化教育語言,展現出符合自身教學特色的教學語言,以讓自身的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溫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的學習中來,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并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突破傳統教育思維,拓展學生的知識學習空間
在傳統的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思想的引導下,教師往往會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育中,會基于課堂展開對學生的基本的數學知識的教育。然而,數學知識的難度本身較大,很多學生難以在短暫的課堂時間掌握這些基本知識。應對這種情況,高中數學教師便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思維,盡量拓展學生的知識學習空間,使得學生能夠展開知識的拓展性的學習,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
高中數學教師在展開教學的時候,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出QQ群,并引導班級上的學生加入到群中。教師可以將所講過的或者是即將講授的教材內的數學知識,做好課件、微視頻的設計,并將自身所設計的這些資源,上傳到QQ群文件夾中。在平時的時候,教師便可以促使學生充分地關注QQ群中的文件夾,依據自身的知識學習情況,借助自己的課余時間,展開拓展性的知識的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空間便變得十分的充足,學生能夠在這樣的學習空間的指導下,自由學習自己需要學習或者是向學習的知識,以使得自身能夠打好基礎,讓自身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使得自身做好知識的復習和預習,并讓自身的數學水平獲得一定的發展和提升。當然,教師也可以多多鼓勵學生在QQ群中分享自身的學習問題,談一談自身的學習困難點,引導學生就數學知識展開討論,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解答學生的問題,消除學生的困難點,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給與學生自由學習的機會,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上所具備的資源豐富且多樣,其中不乏一些比較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基于信息技術展開對學生的教育的時候,高中數學教師應當開放教學的手段,優化教育的方式,盡量給與學生自由學習的機會,促使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展開知識的學習,從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具備較好的自學素養。
在展開教育的時候,教師可以依據所講授的知識,設計與之相關的微視頻,基于信息技術,展開地學生的微課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展現微視頻,引導學生多多關注微視頻,掌握基礎的知識,基于基本的知識,展開知識的自學。微視頻能夠將知識更為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因此學生能夠形象了解知識,更好地記錄知識。在微視頻展現完畢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依據自身所了解的知識,進行知識細致化的自學。這樣的教育形式,給予了學生比較自由化的知識學習空間,能夠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往往會鍛煉學生的思維素養,發展學生的自學素養,使得學生形成自學意識,并逐漸地發展并提升自身的自學能力,讓教師能夠達到素養培育的教育目的。
綜上,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深入分析信息技術,認真探討信息技術,從讓語言教育與信息資源展示科學配合、拓展學生的知識學習空間和給與學生自由學習的機會這三個方面,展現出比較科學的基于信息技術的數學教育手段,以促使教育更為有效,學生能夠更好地獲取知識。
參考文獻:
[1]劉庭波.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數學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18):110.
[2]林智.信息技術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高中數學教與學,2019(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