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是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古詩詞教學對小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優良基因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學習古詩詞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記憶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針對當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提出了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情境來進行古詩詞的教學,當學生沉浸到古詩詞的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古詩詞蘊含的深意。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教學情境
作為民族文化瑰寶之一的古詩詞語言精練、意蘊深遠,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啟蒙內容。好的古詩詞教學不僅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而且能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夯實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以期不斷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誦讀吟詠不夠重視
古詩詞是古人寄托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凝聚了古人豐富的情感,所以在進行古詩詞誦讀和吟詠時,一定是帶著豐富的感情去朗讀。田園詩要讀出來悠然自得的感覺;邊塞詩要讀出金戈鐵馬的感覺;描繪風景的詩要讀出作者看到風景時的心情;寄托鄉愁的詩詞要讀出游子對家鄉、對父母妻兒的思念之情。不同的詩詞都具有不同的情感,因此,在誦讀和吟詠時一定要帶著豐富的感情去朗讀。
2.過于強調記憶
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的流程是這樣的:首先,帶學生朗讀一遍,然后,給學生講解每一句的含義,重點講解古詩詞中的重點語句或者詞語,最后,讓學生背誦、默寫。如果學生學習古詩詞就是背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標準對于古詩詞教學的要求,雖然教師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學生并沒有學到精髓,并沒有體會到千古流傳的經典詩詞的魅力所在。
3.教學方法的偏差
小學生的人生閱歷很少,心智發展還不成熟,當他們剛接觸古詩詞的時候會感到不太適應,這時就需要教師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如果只是注重知識點的講解,然后讓學生背誦,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對于古詩詞不太感興趣,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要注重進行古詩詞背后故事的講解,讓學生了解這首詩詞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作者在何種環境中寫的這首詩詞,想要表達什么想法,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古詩詞中蘊含的深層哲理。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建構主義流派認為,學習者內部的情感、動機、認知等可以驅動學習者主動采取行動,提高學習效率。其中,備受推崇的情境式教學就是一種通過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動力的教學模式。所謂情境式教學是借助音樂賞析、圖片、動畫、視頻、繪畫、游戲、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創設豐富有趣的教學場景,為學生帶來較為真實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和學習經驗有限,對于古詩詞中的意境或者一些精煉的字詞缺乏深刻的體驗,即使教師創設了多種美讀形式,有時也難以實現“理解與鑒賞”這個較高的教學目標。而利用情境式教學,則可以使古詩詞中的意境由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形象直觀的畫面或聲音,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感悟詩歌情緒。
2.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誦讀方法
古詩詞本身就是用來誦讀和吟唱的,吟唱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能有點困難,但是有感情的誦讀對于小學生來說完全不成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誦讀古詩詞的教學,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誦讀古詩詞,有節奏、抑揚頓挫地朗讀,讀出詩句中蘊含的情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做到與作者神交。在剛開始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詩句意思的講解,讓學生明白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教師可以進行示范誦讀,讓學生體會從何處頓挫,在哪里重讀等。然后,開始教學生如何對于音韻、節奏等的把握,融入自己的感情,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當中去。
比如,在學習《春望》這首詩時,要先給學生介紹作者杜甫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詩。當時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正值著名的安史之亂,唐玄宗匆忙逃到了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改元至德。杜甫聽聞這個消息之后,趕忙將家屬安頓到了都州,自己一個人只身前往靈武,想要報效朝廷。但是,杜甫不幸在中途被叛軍俘獲,押送到了長安。后來因為杜甫官職太小,沒有囚禁。至德二年春天,身在淪陷區的杜甫看到長安凋零的景象,十分痛心,然后寫下了《春望》這首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頭兩句直接點明了杜甫當時所處的環境,山河依舊,但是國都已經破敗不堪,從前的春天,長安城是花繁葉茂、一片繁榮,但是現在卻是雜草茂盛,“國破”和“城春”兩個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這兩個詞是要重讀的,并且要表現出作者當時心痛、傷感、強烈的想要報效國家的情感。經過這樣的解讀,這首詩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了。
3.通過拓展教學豐富學生詩詞視野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精髓,其文化內涵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得以不斷沉淀。即便隨著教材的改革,小學階段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內容有所增加,那也僅僅是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的九牛一毛。基于此,身為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認識到拓展課堂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詩詞知識儲備還遠遠不夠,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的意識,對學生強調積累古詩詞的重要性,以求豐富學生的詩詞視野,提升學生的內在文化氣質,呈現出精彩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
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清明》這首詩時,首先對學生提問道:“你們都知道咱們中國的哪些傳統節日呢?”從而根據學生的回答有針對性地滲透了中華傳統文化,引入了新課內容。其次,筆者引導學生借助課下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并拓展了其他描寫清明節的古詩詞,讓學生做了積累。再次,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說出描寫中秋、重陽、上元佳節的古詩詞,以此了解學生的文學基礎,為學生做了相應的知識補充,促使他們體會到我國燦爛悠久的節日傳統文化,以及古詩詞對節日氛圍所增添的色彩。這一教學方法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詩詞視野,助力學生提升內在文化氣質,呈現精彩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到詩人所處的環境中去,體會詩詞所蘊含的含義,同時要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詞,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劉振宇.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