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雷 戚正清
摘? ? 要:文章分析了在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教材選用重理論輕實踐、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比較低、教師實踐能力缺乏、課程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專業綜合實習考核流于形式以及校企合作程度低等六個方面,最后從應用型教材遴選、提高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比、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加大課程考核改革力度、科學實施專業綜合實習考核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著手,提出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路徑。
關鍵詞:物流管理;應用型本科;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0-0036-03
伴隨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整個社會對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升。為滿足社會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越來越多的高校增設了物流管理專業,國內高校物流管理教育也獲得了長足發展,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截至2018年,全國開設物流管理類本科專業的高校近600所[1],其中
80%以上高校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應用型專業人才[2],這與物流行業對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定位相一
致。然而,從辦學歷史來看,物流管理專業辦學僅20余年,長期以來,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已經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培養模式,影響了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3]。相較于我國物流行業迅猛發展而言,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略顯滯后,具體來說,相對于理論知識而言,實踐能力方面顯得十分薄弱[4]。現有高校培養的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大多數是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動手能力相對不足,即高校培養的物流管理人才在實踐能力方面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一方面,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面臨較大的缺口,急需高校輸出大量的專業物流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的大量的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又較難完全符合企業的實際需求。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矛盾,更好地滿足企業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著力提升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作者選取部分物流管理本科高校進行實地調研,重點圍繞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展開,具體從教材遴選、實踐教學、應用型師資、專業課程考核、專業綜合實習考核以及校企合作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路徑。
一、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存在的
主要問題
(一)教材重理論輕實踐
教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其重要性不可忽視。物流管理專業作為應用型專業,理應體現應用性。然而,就當前教材選用而言,大多數高校仍是選用過于偏重理論方面的教材,實踐內容相對缺乏,應用性體現不夠明顯。通過對部分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選用教材情況進行調研發現,絕大多數高校選用教材時,更多的是關注教材的新穎性和權威性,即選用教材時更多地關注教材是否為近3~5年內出版的教材,以及教材出版社是否為權威出版社、教材是否為省部級以上規劃教材或者獲獎教材,對于教材應用性方面的關注則相對較少。
(二)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比低
劉鵬指出,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5],即實踐教學環節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從選取的部分本科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調研情況來看,物流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總學分大多在160~175學分之間,而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大多在25~35學分之間,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總學分的比重為20%左右,占整個培養方案學分比重相對較低,與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相匹配。而學分占比較低的實踐教學環節顯然不利于對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三)教師實踐能力缺乏
物流管理專業作為應用型專業,教師選聘理應注重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然而,就目前大多數本科高校在選聘物流管理專任教師時,應屆博士(或者碩士)畢業生仍為物流管理專業師資的主要來源,從企業直接選聘物流管理師資相對較少。僅就選聘的碩士畢業生而言,部分院校師資招聘簡章中明確提出僅限于選聘與物流管理相關的學術型碩士。然而,就實踐能力而言,物流管理類專業型碩士的實踐能力相對更強,但高校在選聘教師時更為關注應聘者后期的學術發展潛力,從而將實踐能力相對更強的優秀專業型碩士排除在外。
(四)課程考核方式相對單一
對部分本科高校調研情況來看,大多數高校選修課較多是采用小論文或者開卷等方式考核,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仍采用傳統考核方式,即采用試卷考試方式進行。此外,部分高校還對采用小論文考核的課程做出明確規定,如學時為36學時以下的專業任選課程可以選用小論文方式進行考核,而對于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考核原則上不鼓勵教師采用小論文方式進行,更多地采用試卷形式進行考核。
(五)專業綜合實習考核流于形式
通過對物流管理專業本科高校調研發現,高校基本都是選擇在大四上學期安排專業綜合實習,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按照學校要求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并順利實現就業。然而,就專業綜合實習考核而言,大多數高校是依據學生提交的專業綜合實習報告,僅由校內指導教師依據學生實習報告撰寫情況進行評分,基本上只要學生按照規定要求完成專業綜合實習報告,就能夠獲得相應的學分,但校內指導教師對學生在企業的專業綜合實習具體情況并不了解,甚至存在個別學生根本沒有到企業實習,只是按照要求完成了專業綜合實習報告就獲得了學分的情況,從而使得專業綜合實習考核流于形式。
(六)校企合作程度較低
大多數高校都在積極嘗試校企合作,較多的是通過諸如“冠名班”“共建實驗室”“設備共享”等形式開展的合作。從實際調研的情況來看,多數高校校企合作存續時間較短,不穩定,缺乏長遠眼光。在合作過程中,多為企業通過為高校提供資金、設備等方面的支持,高校為企業定向培養與輸送人才。雙方合作過程中,高校為合作企業優先挑選優秀人才創造便利,企業則為畢業班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除此之外,企業未能在其他環節深度參與到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大多處于較低水平的合作,未能有效發揮企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有的作用。
二、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路徑
(一)科學遴選應用型教材
為發揮教材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應科學遴選具有較高水平的應用型教材。教材既應該具有較高的理論性,也應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即教材選取應兼顧理論性和應用性,但體現應用性的教材又不能降低對理論性的要求,否則就達不到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要求。此外,還應該加強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教材編寫。教材編寫一定要有超前眼光,體現應用性,并能夠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特點,能夠將當前物流業典型企業案例寫進教材,引導與激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思考物流企業中的具體問題,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學習興趣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物流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提升實踐教學環節學分所占比重
為更好地提升實踐教學在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的比重,應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總學分的比重。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1)通過適當增加現有課程的實踐環節的學分,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如建議所有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均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部分課程還可考慮采用“教、學、做”一體化,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2)通過適當增加體現應用性的課程,如引入“物流設計大賽”“物流系統建模與仿真大賽”“ERP實訓”等與學科競賽對接的實踐課程,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實現“教、學、賽”一體化,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
(三)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注重科學選聘具有物流企業實際工作經驗的碩士、博士畢業生充實師資隊伍,在選聘高校碩士畢業生補充師資時,應考慮物流管理應用型專業的特點,轉變以往偏重于或者僅限于選聘學術型碩士的觀念,建議適當增加選聘優秀物流管理類專業型碩士或者選聘具有企業實踐工作經驗的學術型碩士。(2)出臺相應激勵政策,對于青年教師或新引進的專業教師,其中缺乏企業實踐工作經歷的,應有計劃地安排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1~2年。通過掛職鍛煉,提高專業師資的實踐教學能力,并在評獎、評優和職稱評審等方面予以傾斜。(3)選聘優秀企業高管進課
堂授課,企業高管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彌補部分教師實踐能力的不足。高校應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或者選聘優秀企業高管為學院師資,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4)鼓勵與支持專任教師參與物流企業的橫向課
題。通過橫向課題研究,提升教師解決物流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服務社會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聲譽。
(四)加大課程考核改革力度
加大課程考核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注重過程性考核,降低期末考試(考核)比重,尤其是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等課程更應注重過程性考核,逐步降低期末考試(考核)所占的比重,如某高校對于專業核心課考核明確在課程最終考核中,期末考核占比不應超過50%。具體各環節考核比重如下(以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供應鏈管理”為例):平時考核、過程考核以及期末考核分別占比為20%、40%和40%。通過這一課程考核改革,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能夠更加重視平時學習,并能夠圍繞課程相關內容進行思考,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部分學生僅在期末考試前突擊學習的現象,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2)課程考核方式改革以前的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考核較多是通過試卷考試的方式,改革后部分課程也可以采用調研報告、小論文、策劃書或其他課程相關作品等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才能的培養。
(五)科學實施專業綜合實習考核
專業綜合實習成績評定可采用綜合評價的方式提高評價的科學性,避免校內指導教師不了解學生企業專業綜合實習具體情況的現象,可采用“雙考核”的方式,即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指導教師共同進行專業綜合考核,具體考核如下:如某高校規定校外企業指導教師評價(實際操作技能、遵守紀律、實習態度和實習表現等)、校內指導教師評價(遵守紀律、實習任務完成和表現等)和完成實習材料情況等,各部分所占比例為40%、40%、20%。采用該考核方式能夠有效避免專業綜合考核流于形式的弊端,減少了個別學生不參與專業綜合實習而直接獲得專業綜合實習學分的情況出現,有效解決了專業綜合實習考核學分易獲得的問題,使得專業綜合實習考核更為科學,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提高了專業綜合實習的效果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六)深化校企合作
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應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鼓勵合作企業更多地參與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來。(1)鼓勵企業高管參與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或直接參與到課程教學大綱的制定中來,實現部分人才定制化,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2)有條件的企業,可考慮提前進校園遴選優秀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并充分利用寒暑假等為學生提供頂崗實踐和學習的機會,主動向學生傳遞企業文化,培養學生對企業的忠誠度。(3)部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可考慮直接安排在企業進行或者選派企業相關領域專家深入課堂,提高授課的實戰性與學生的學習效果。(4)利用畢業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的機會,管理者可以就企業中存在的問題列出清單,供頂崗實習生作為畢業論文選題,實現畢業論文“真題真
做”,既能夠為企業出謀劃策,又能夠為學生提供思考企業實際問題的機會,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伴隨高等教育的普及,企業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6]。同樣,高校培養的物流管理人才應該密切關注行業、企業以及物流崗位的實際需求。然而,當前高校培養物流管理人才與企業需求存在脫節的現象,究其根本在于部分高校未能及時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應充分考慮行業及崗位特點,及時優化調整現有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尤其是對于定位于物流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更應充分考慮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具體應從教材遴選、夯實實踐教學環節、注重教師實踐能力培養、深化課程考核改革、科學實施專業綜合實習考核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對應用型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鐘海巖,霍紅,梁鑫宇.應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8,41(5):134.
[2]王仁祥.“新商科”背景下物流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0,32(2):94.
[3]劉崢.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高教探索,2017(3):41.
[4]林兆花,燕珍,蔡曉麗.物流工程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物流技術,2013,32(3):286.
[5]劉鵬,劉暢.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49.
[6]劉晨明.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12):169.
■ 編輯∕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