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嵐
摘要:數學活動要體現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實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要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有效的數學活動應具有強烈的生活性,才能真正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
關鍵詞:數學教學? 數學活動 興趣教學
首先,要使學習的材料生活化。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數學活動中,教材是一個宏觀藍本,只起到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指向作用。教材是死的,教學是活的,因為不同地方,不同班級的學生生活背景不同,所以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不同,應該是多樣化,切合學生活動實際;數學活動的內容也應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體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在數學活動中通過具體、形象、生動、親切的事例,能尋求數學數量關系,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進對數學的熱愛。如我在教學“工效*時間=工作總量”的乘法數量關系時,是這樣讓學生感悟生活中的數學的。
師:請問同學們,在你周圍的人當中誰最辛苦,他們都在干些什么?
生1:我認為我的小姨最辛苦,她是一個打字員,每天要打很多份材料。
生2:我認為我們的老師最辛苦,每天除了上課外還要備課,批改很多作業。
生3:我認為我自己最辛苦,每天放學后還要做很多作業,沒有一點時間玩。
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務,必要的辛苦是必要的。同學們,能根據你所學的“辛苦人”的工作情況,編一道乘法應用題并解答出來嗎?
生1:我小姨每分鐘要打200個字,她幫老師打一份材料用了20分鐘,老師的這份材料一共有多少個字?列式為:200*20=4000(字)
生2:老師每小時批改40本作業,3小時能批改多少本作業?列式為:40*3=120(本)
生3:數學老師每天要我做3道應用題,三月份一共做了多少道應用題?列式為:3*31=93(道)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我們把每天、每小時、每分鐘所完成的工作量叫作工效,把完成任務所用的天數、小時數、分鐘數叫作時間,把一共完成的工作量叫做工作總量。所以有“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學生理解應用題往往是從題目提供的情節聯系他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始的。如果題目脫離兒童的生活實際,就會造成理解和解答困難。然而教材中所設置的有些應用題離學生生活距離較遠,要想達到應用題教學的應有目的,教師必須通過數學活動,把那樣的應用重組題目,貼近學生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學生就倍感親切,愿意去探究。
其次,要使學習的過程生活化。
數學從根本上源于生活實際,也應應用于生活。所以從我們的數學活動應增強應用的實踐環節,以現實生活中的課題和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出發點,強化數學應用,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數學出真知,在職具體應用中鞏固知識。
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時,教師讓學生分組操作,用橡皮筋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摸一摸各條邊,得出“長方形有4條邊”的結論。通過學生觀察,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結論。接著再讓學生用三角板的直角跟長方形的四個角比大小,得出“長方形的四個角是直角”的結論。在教學正方形時,就用分組活動來進行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學生活動,教師巡視?;顒油旰螅寣W生說一說你們是怎樣做的?
生:我們組用量的方法驗證了正方形的四條邊都是相等的,四個角也都是直角。
生:我們用折的方法驗證了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投影,但是學生只是對折了兩次)。
師:對他們的折法有意見嗎?
生:對邊折不能證明四條邊都相等,只能說明對邊相等,還需要對角折,才能證明四條邊都相等。
師:這個同學說得真好。通過驗證,我們又得出了正方形的特征。
我們知道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同學們想一想,長方形和正方形有怎樣的關系?
1.師表演小魔術:一個大信封,中裝有一個長方形的硬紙片,師生合作慢慢地往外抽拉。
看了這個表演,你有什么發現呢?(學生回答,一會兒是長方形,一會兒是正方形,從而體會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
2.折折
你想變魔術嗎?
(1)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紙,把它變化一個長方形。
(2)再拿一張長方形的紙,在上面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然后讓學生想象長方形、正方形的樣子,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從而探討數學問題有活動,能使學生全面準確地感知學習材料,從而獲得直接經驗后又進行理性想象,很好地形成空間觀念。
總之,學生的數學活動必須融入學生生活。教師應努力創設數學學習與生活觸覺,與生活緊密聯系。
參考文獻:
[1]楊靈芝.數學實踐活動課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J].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20(06):28-29.
[2]顏艷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提高學生數學素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7):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