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達娜
摘要:國家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對于人才的培養需要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國家需要更多的全面性發展的人才,在這種需要的促進下,教育領域推行了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注重對學生的從小培養,認定在課堂當中學生才是主體,教師必須要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更好地適應這種發展需要,教師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最終探索出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本文主要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所采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教學;小組合作
【正文】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接受能力較差,他們在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會覺得數學知識太過于抽象而難以理解,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很快的幫助學生學會課本上的例題,但是一旦這些題目進行了靈活性的變化,學生就很難再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知識聯系在一起。為更好地這一問題,教師創新出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探討。
一、小組合作的優點
團結的力量是強大的,就像小樹遭遇強風時一樣,如果是一棵小樹形單影只的,那么它很難在強風中依然屹立。但是如果這些小樹被栽種到一起,形成了一片森林,再大的風也是沒有辦法將他們吹倒的。在課堂當中,教師積極的向學生傳授了課本上的數學知識,站在教師的角度上,只能最大限度地為學生考慮,但是學生真正需求的是什么,教師是無法準確獲知的。而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成為了小組當中的一份子,他們可以和小組內的其他成員積極主動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教師講解完知識之后,小組內部會對知識進行探討和分享,互相交換自己的解題策略,教師也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小組合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 明確分工,合理的引導
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效用。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著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教師要充分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特點,根據學生所擅長的為他們進行明確的分工,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小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負責的任務來進行思考,小組內的成員團結協作,分享自己的結果,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得到正確答案,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習效率。
比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概念是什么?三角形和四邊形有哪些區別?三角形和四邊形分別由哪些性質?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三角形和四邊形?讓學生通過小組的方式去討論這些問題的答案,由于問題數量較多,小組內的成員進行清晰的分工,一人負責一個問題來尋找答案,將答案都整理好之后在小組內部進行分享,小組內部的成員在根據這些答案進行探討,得到大家都認同的答案之后,將答案進行匯總,及時的反饋給老師。
2.2 抓準時機,及時的點評
雖然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有著極大的優勢,但是有的時候,這種模式也會給學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小組內的成員分工來進行答案的尋找,有時候也會出現意見分歧,這時候教師就要積極地發揮自己的作用,要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解答問題當中遇到的困難,及時的對學生進行點撥,幫助他們更好的增強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比如在進行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去探討該如何求出長方形的面積。有些學生很快地回答說要將長方形分割成若干個小的正方形來求面積。之后由教師給學生畫出一個長為5cm,寬為3cm的長方形,讓學生去求面積。學生將求長方形的步驟分成了兩個,小組內的成員一部分需要計算這個長方形能夠平均分成多少個小正方形,另一部分的成員負責去計算小正方形的面積,在操作的過程當中學生發現將長方形分成小正方形的過程太過繁瑣,難以很快的將一個大的長方形平均分成若干個小正方形,而且在小組內部成員關于如何平均劃分正方形,也產生了一定的分歧。這時候教師積極的引入長方形的求面積公式,讓學生認識到長方形的面積,可以直接通過長×寬得到。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計算,并且小組內部還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分歧,這時候,教師為他們所引入的新概念,會給學生恍然大悟的感覺,可以讓學生對于長方形的求面積公式產生更深的印象。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是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實現全面性的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不斷的明確自己的定位,要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積極的帶動學生進行小組學習,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要給學生創造足夠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來尋求答案。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的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對小組合作的應用策略進行不斷的創新,為實現學生的更好成長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劉麗.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運用探析[J].教育界:綜合教育,2015(06).
[2]唐青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與對策[J].新課程,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