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玲

摘 要:新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課程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創新精神;小學數學
當前世界的競爭在于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在于創造力的競爭。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思想路線,在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精神。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自主學習動機與創新意識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誘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努力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方設法讓學生處于問題情境之中,“于無疑處生疑”,激發求知欲,達到自主學習,培養創新意識。
福建特級教師馬樹勛老師在講“分數化小數”時,考慮學生不知道一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于是,一場師生競賽開始了。由學生報出幾個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數,看誰最快說出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數,半分鐘后學生通過計算最多只做出兩題。教師出奇制勝,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老師如此神速?”學生帶著渴求的心態去探求規律,為以后的創新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初步得出結論后,馬老師又考慮到學生經常忽視“最簡分數”這一前提條件,再次創設問題情境,要求大家判斷幾個非最簡分數化成小數,若學生依照前面結論進行判斷就會出現失誤,由此促使學生從反面吸取教訓,從而完善學生對這一規律的認識。整個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認知沖突”下,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知識,且創新意識也得到培養。
二、小組互動,團結協作,培養創新思維
小組互動是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分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是經過人人參與、合作、探究知識的過程。在群體活動中發揮小組的主體功能、互動功能和交往機制,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競爭、交往等現代意識。發揮小組群體活動的優越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學生作為個體在知識、能力、經驗上的不足;也可以取長補短,在互相切磋探討中積累創造性的思維方法、實踐和經驗;還可以在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作用下,使學生的創造性設想得以實現。
在設計“圓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時,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動態顯示三輛小汽車,其中甲車的車輪是正方形的,乙車的車輪是橢圓形的,丙車的車輪是圓形的,然后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
1. 將車輪做成正方形、橢圓形、圓形,坐在車上的感覺如何?
2. 讓三輛小汽車進行賽跑,哪一輛跑得快?
3. 現實生活中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一定要做成這個形狀?有什么優點?
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主動地進行探究活動,同時相互補充。由于為學生創設參與學習過程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很好的體現,使他們在小組學習中互相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合作精神,并積累與人交往經驗,同時,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鍛煉,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創新能力
在現代教育中,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學習的主要目的之一。現代教育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我們要培養的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銳意創新的人才,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獨立鉆研和探索,善于發現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解放思想,具備現代的教育理念,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機會和時間,不能忽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索性以及智能的培養,以免阻礙學生獨創性的發揮和發展。
筆者在上課時,先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給他們質疑問難的時間,只要學生的思維遇到“塞車”,就允許學生舉手發問。其實,學生的質疑問難,能讓教師的教學得到及時反饋,并適時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如在進行乘法分配率簡便計算的教學后,筆者設計了36×18+36×2、36×19+36、36×18+72三道變式題,第一道學生全都會做,第二道有幾個學生不會舉一反三,第三道有十幾個學生不會用簡便方法,通過給時間學生質疑,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四、動手操作,提升創新思維的積極性
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要重視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主體性操作,讓學生親自操作。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和思考,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初步形成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能力,讓新知識在學生操作中掌握,讓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芽。
例如,筆者在進行圓錐的體積教學時,課前先要求每個學生準備好一個圓錐體(硬紙做成),和一個與圓錐體等底等高的圓柱體。課上,學生在對圓錐體有了初步的認識后,先讓學生觀察圓錐和圓柱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量一量、度一度、比一比,討論后得出結論:圓錐的底面與圓柱的底面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在確定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再讓每位學生獨立動手操作,在空圓錐里裝滿大米,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幾次正好倒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很快得出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結論。
五、提倡算法多樣化,培養求異創新思維
學習過程是一種個體的認知活動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所生長的家庭、文化環境的不同,以及從小在生活中所受的教育或影響的不同,因此他們認識事物及相應知識的策略、方法也不完全一樣。當一個數學問題出現時,每個學生都會聯系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應該怎樣解決,這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解決問題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自己探索的空間,通過自主探索突出算法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求異思維。
例如,進行六年級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教學時,筆者設計這樣一道題:一條水渠,長15米,第一天修了全長的五分之一,第二天修了全長的25%。第三天修了多少米?這道題只要學生掌握了簡單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計算方法后都會解答,而且這道題有多種解法,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去求解。于是,學生積極發展思維,出現了較多的解題方法:
學生根據自己個人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教師不能限制學生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六、理論與實踐結合,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強調與他人合作并發揮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目的是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完“圓的認識”后,筆者設計了一堂數學活動課,學生可結合以前學過的幾種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比賽。活動課上,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常識結合在一起,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設計。學生學得有趣,做得更有趣,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并把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又使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動力。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上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