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濤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效率成為了學校共同關注的重點,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了老師們共同面臨的挑戰。歷史學科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是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素質教育理念下不可忽視的一個科目。本文結合筆者多年以來的教學經驗,以及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調查和分析,就開展初中歷史有效課堂提出了幾點建議和策略,希望為廣大奮斗在一線的歷史老師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教育;歷史課程;有效教學策略
一、當前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方式單一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老師采取硬性灌輸式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自顧自的講著歷史知識,或者讓學生不斷的閱讀、背誦或者做大量的練習題等等。并不是說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對,而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十分單一,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當中,部分老師的主觀意識過于強烈,即便組織課堂交流,也很少聽取或采納學生的意見,只是在學生出現錯誤時用比較嚴厲的語言斥責學生改正,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就會不斷下降,出現課堂上走神的情況,甚至產生厭學的不良情緒。
(二)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經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后,大多數學生只是對基礎的歷史知識有了良好的掌握,比如,他們可以準確的說出某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或者某一條約的主要內容以及影響等等,卻無法結合歷史思考現代社會,更無法利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在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打著科普、教育的“假公眾號”不斷橫行,他們傳輸的錯誤歷史事實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甚至導致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偏移,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造成了難以估計的影響。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上,很多老師過于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最終導致學生的發展受到限制,難以取得進一步的提高。
二、開展歷史有效教學的策略與途徑
(一)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不僅要傳授學生歷史知識,還要傳授學生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促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有效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比如,在教學《三國鼎立》這一課時,老師可以根據新課本中的很多思考性問題,創設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他們主動思考相關的歷史知識,發現其中蘊含的道理。要注意的是,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意識,例如,老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都看過《三國演義》嗎?有沒有同學看過其他和三國歷史有關的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呢?大家能各自說說自己喜歡的三國人物嗎?”這一問題比較簡單,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回憶進行交流和回答。在這一問題結束后,老師要趁熱打鐵,繼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學習“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歷史內容,讓學生逐漸明白三國格局初步形成的整個過程,以及三國鼎立意味著三大政權三分天下,實現了幾個大勢力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最后,在學生基本掌握本節課的基本知識點以后,老師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例如老師可以提問:“在不同的書籍、不同的影視作品以及不同的社交平臺上,人們對于曹操的評價有很大的不同,有人認為他是一位時代的英雄,而有人卻認為他是一位‘亂世奸雄’,請結合所學的知識以及觀看過的有關三國歷史的作品,談談你對曹操這一歷史人物的看法”。這一問題雖然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卻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的討論和思考,最終有效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并促使他們形成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巧妙運用多媒體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相較于枯燥的文字,色彩豐富的圖片和精彩的視頻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也更能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所以新教材上增添了許多全新的歷史插圖,比如生動的歷史地圖、精美的古人畫像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但是,對于好奇心強、興趣愛好多種多樣的初中生來說,這些教學素材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是因為重復的觀看某一畫面或者學習某一段內容會導致學生出現“審美疲勞”,另一方面是因為長期處于信息化時代的學生們更喜歡動態的、精美的畫面。因此,老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化抽象為具象,化無形為有形,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以及《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幾部分的內容時,老師可以結合近來熱播的影視劇或者以往評分較高的影視作品來輔助教學。例如,在講到“新文化運動”這一課時,老師可以結合《覺醒年代》這一步影視作品來進行教學,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大致過程,以及各種新思想在中國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或者,在教學“抗日戰爭”這一部分的內容時,老師可以結合《亮劍》、《血戰臺兒莊》、《八佰》等影視作品,剪輯出精彩的視頻合集,通過真實的、形象生動的畫面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人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無情、兇狠毒辣以及中國人民不懼危險、不怕犧牲的抗日精神。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共情能力,老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最后的幾分鐘時間,組織學生互相討論,讓學生相互講述自己觀看某一影視作品(和抗日戰爭有關)后的感受,以及對當前日本政府所作所為的一些看法。最后,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向爺爺奶奶請教有關抗日戰爭期間發生的事件,或者當地的英雄人物等等,并讓學生將其整理成文字材料,從而在提高學生整理能力、增加學生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讓學生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成為對社會、對祖國有用的人。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要積極構建高效歷史課堂,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內容、采取教學手段,并跟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不斷探索和創新,緊跟時代的潮流,打造優質歷史課堂,從而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魯述銘. 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J]. 新課程,2021(37):173.
[2] 吳延輝. 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2020(32):143-144.
[3] 萬江. 探究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策略[J]. 數碼設計(上),2019(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