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璨瑜
摘要: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內涵與價值即便是在現代,對于當代幼兒教育也具有獨特的融入價值,逐漸吸引了當代教育者的關注。幼兒教師應當在尊重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幼兒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融入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幼兒教育;融入
引言
文化屬于一種社會現象,形成于長期的社會生產與實踐活動中。傳統文化則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民族風貌的特殊形式。透過傳統文化,我們可以了解到相應的民族歷史,了解到人類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了解到特殊時期的社會行為方式等。我國傳統文化具體以文字、古詩詞、民間音樂、武術、民俗風情等形式存在。事實上,傳統文化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我們生活與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兒教育教學中,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十分重要。
1結合傳統文化打造獨特的教育文化環境
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這個階段他們對于外界知識的學習主要是從感官開始的,因此良好的教育環境對于幼兒教育而言十分重要。平時在進行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將幼兒的活動環境與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有機結合,能夠使幼兒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富有濃厚興趣的學習環境當中主動地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和探索,獲得新鮮的學習感受。積極舉辦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在幼兒教室和活動室設立傳統文化知識角,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學經典、民間手工作品等內容。也可以利用傳統文化內容對樓道走廊進行環境布置,例如在教室、走廊和墻面等地方粘貼有關中國傳統節日、民間文化傳統等內容的有趣圖片、詩歌等。如此一來,有助于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各項文化活動的積極性[1]。
2融傳統文化于節日活動之中
幼兒園可以在傳統節假日組織相關的文藝匯演活動,鼓勵幼兒家長積極參與其中,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到幼兒在園成長情況,另一方面幫助幼兒了解傳統節日相關內容。借助于這種方式,將傳統文化與幼兒園保教活動相結合,將傳統文化以一種輕松的方式傳授給幼兒,讓幼兒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準備文藝匯演活動環節中,教師需要合理選擇需要滲透的傳統文化內容,并且選擇合理的表演形式。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在選定傳統文化主題之后,將傳統文化以小品、歌曲或舞蹈的形式展示出來,并且組織幼兒進行排練。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相關活動,能夠讓幼兒從小養成愛祖國、愛親人等優良品德。例如,在六一兒童節時,一位教師組織幼兒參加“六·一”兒童文藝匯演活動。在活動期間,教師帶領本班幼兒演唱歌曲《中華孝道》,同時配合相應的舞蹈動作。家長在觀看這個節目的時候,給予了非常強烈的反響,紛紛鼓掌稱贊。再如,在重陽節時,教師圍繞“孝敬老人”這一主題,帶領幼兒走進幼兒園周邊的社區,給社區的老人打掃房間、送小禮物、送祝福等。借助于這類主題活動,讓幼兒學會如何尊老愛幼[2]。
3利用傳統美術工藝,助力幼兒能力發展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對幼兒進行帶有民族特色傳統工藝的指導,不僅能夠讓幼兒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濃厚文化底蘊,也能夠發展幼兒實踐能力。所以,為了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集體活動中的滲透,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能力,為幼兒安排一些傳統工藝活動,讓幼兒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承載的文化氣息,完成優秀傳統文化的沿襲和發揚。比如,剪紙藝術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剪紙藝術包含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也包括勞動人民的智慧。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民間藝術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集體活動的整合。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先使用媒體向幼兒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剪紙圖案,讓幼兒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認識到剪紙存在的價值。緊接著,教師基于圖片上的剪紙,向幼兒講解剪紙藝術的來源、發展和分類、特點等內容,讓幼兒對剪紙藝術有整體的認識。隨后,教師再為幼兒講解剪紙藝術上的一些典型紋樣,讓幼兒明白這些紋樣背后的寓意,以及裁剪的方法。之后,教師讓幼兒開動大腦,自主設計一些紋樣并進行裁剪,讓幼兒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能夠更直接地體驗剪紙藝術上的文化元素,切實地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幼兒完成裁剪后,教師也可以為幼兒搭建展示的平臺,讓幼兒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以及自己的裁剪過程,使得幼兒基于傳統工藝的學習也可以獲得滿足感,增強進行剪紙的積極性。顯而易見,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傳統工藝的學習,并讓幼兒開展傳統工藝的自主操作,能夠真正地讓幼兒對傳統工藝進行傳承和發揚,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集體活動的有效結合。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幼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關鍵,也是讓中華民族根基越扎越深的關鍵。作為幼兒教師,則應該主動承擔起傳統文化教育職責,讓幼兒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具備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淑會.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4):29.
[2]謝玲娟.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9(6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