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芳
摘要: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面展開,高中數學教學面臨著新的任務和要求,改革落后的方法和模式,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有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采取探究式教學、運用形象化教學方法、運用小組教學法多個維度,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的提升策略與優化方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新課改;提升策略
高中數學在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新課改中,高中數學教學要改變落后的教學行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實現學生學習狀態的優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每一位高中數學教師都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和意識,從現實中去探索,采取創新的教學策略,以提高高中數學整體教學的有效性,達到理想的教學境界。
一、采取探究式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探究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產物,提倡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針對這一問題,廣大高中數學教師應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灌輸方式和策略,積極推進探究式教學。具體地說,教師應從數學教材出發,提煉知識性內容的難點,并將其作為載體來設計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教師將探究式教學作為載體,選擇合適的教學時間,提出問題,充分制造懸念,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思維動機,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形成與發展的認識。
舉例來說,在講授《等差數列》時,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等差數列的概念和性質,掌握等差數列的一般項式,其中涉及若干等差數列問題。教師們往往把這些問題集中在一起,讓學生去計算,但是這種模式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的動力,所以,筆者采取提問式教學,以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在每個問題上,筆者都會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當學生得出答案后,筆者會鼓勵學生給出答案,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筆者再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給予耐心的指導,完善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運用形象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認識
形象化教學能改變和優化知識表達的形式,使之與學生思維、認知特征更接近,從而加速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針對這一點,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優化,創新傳統教學方法,利用信息技術實現直觀教學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和教學能力,合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設備,通過繪圖、動畫、錄像等多種形式,展現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營造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多層次的刺激學生聽覺、視覺,促使學生理解、消化、掌握所學知識。
舉例來說,在教授《三角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時,本課程內容較為抽象,但又涉及影像,顯然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忽略圖像分析,導致學生知識缺乏,基于此,筆者運用信息化技術,營造了直觀的教學環境。上課上,筆者首先回顧了有關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鞏固了學生的基本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對圖形進行演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運用小組教學法,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合作教學符合新課改的理念與要求,能使學生之間的關系由原來的“個體”變為“團隊”,打破課堂封閉狀態,活躍教學氣氛,真正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對此,高中數學教師應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有效創新,注重合作教學法的運用。首先,教師要把全班同學分成4-6個學習小組,并且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分工,其次,教師要在小組討論、互動、溝通、交流等方面,鼓勵、引導學生思維碰撞、優勢互補,最后,有效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與共同發展。
舉例來說,在教授《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時,筆者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先把學生分成多組,每組五人,然后根據所學到的內容,再加以講解。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予學生充足的討論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讓學生有效開啟和教師的互動
高中數學教師要給全體的學生開啟更加和諧的課程體系,也能在構建和諧的課程體系后,又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美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笨學生”,只有在學習的同時缺乏活力的學生。教師要讓學生在完成學習的同時,更加和諧地和教師開啟互動模式,讓學生在數學學習能力實現更大的超越。學生要步入到更加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中。教師要把循序漸進的思維模式融入到實踐中,讓學生在穩步提高自我,成為一個更加出色的個體。
總之,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發展的形勢下,高中數學教學要有相應的改革和創新,不能落后于時代發展,繼續發揮其育人功能。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積極主動地進行改革,在數學教育中創設數學教育的思想觀念,并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進行探索,重視教學指導,采取探究式教學、運用形象化教學方法、運用小組教學法策略,促進高中數學教學轉型升級,優化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習潛能,引導高中數學教學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付麗萍.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外企業家,2018(35):190.
[2]陳松.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