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育清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熟悉或喜愛的內容打開數學學習的大門,以此讓數學問題變得簡單或更容易理解。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等,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數學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文章結合教學內容,在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多媒體情境、習題情境、游戲情境、實踐情境、模擬情境中讓學生理解教學知識,在多元情境中感知數學學習的樂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終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學情境;生活經驗;主動性;數學素養
數學知識抽象而枯燥,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材中的知識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理解能力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提升數學素養。
一、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很多數學內容都是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以生活為依據展開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例如,在“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設置這樣的生活思考:“同學們,王大爺今天買了西紅柿,吃了一個沒有吃夠,又吃了另外一個的一半,那怎么用小數表示他吃的西紅柿的數量呢?”教師通過引入王大爺吃西紅柿的例子,引入小數,讓學生懂得生活中小數的含義,懂得小數的價值和意義。除了引導學生學習小數的概念外,還要讓學生懂得運用,為此教師可這樣引導:“同學們,你們能不能用小數來表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呢?”學生努力尋找生活與小數之間的聯系,很快,家人體重、自己身高、床的高度、今天的氣溫、爸爸的小轎車長度等生活中常見的數值出現在學生的討論中。無論是小學數學教材還是市面上的教輔資料中,關于生活情境下的數學學習內容有很多。對于教師而言,要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才能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在生活情境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了解學生的生活,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以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目的,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
學貴有疑,尤其是數學,沒有疑問的數學學習是無效的。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因此,問題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以問題情境開啟數學學習,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雞兔同籠”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求一題多解的方法,從中找出最簡便的計算方法。教師在課件中展示如下問題:“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道難題,雞和兔子關在一起,有10個頭,有32只腳,那么有多少只雞?有多少只兔子?”因為問題中有雞、兔兩種動物,雞有兩只腳,而兔子有四條腿,該怎么算?學生一頭霧水。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問題啟發學生思考:“1.要是雞和兔腳的只數是一樣的就好了。那我們能不能從一樣的角度來考慮?2.你還能想到哪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能不能將所有的可能性羅列出來?3.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加簡單?”學生在教師所提問題的引導下,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學數學學習中,需要借助一些數學問題將思維發散開來,讓學生在數學問題中獲得啟發,尋求多樣化的解決策略。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存在著盲目、量多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頻繁應付教師的問題,而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對于教師而言,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數學,在探究中感悟數學,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三、創設多媒體情境
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數學課堂也應別開生面。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形式有很多,它可以靈活地應用在課堂導入、重點講解及知識拓展等方面,通過多媒體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聽覺、視覺的雙重感受中靈活學習數學,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和感悟。教師提出這樣的多媒體情境問題:“同學們,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段視頻,大家來觀察一下圖形的運動軌跡,來看看這是怎樣的軌跡?”學生非常開心,于是教師將動畫視頻展示給學生看。在這樣的展示中,學生清晰地看到了運動的過程,懂得了圖形運動的規律。教師根據視頻中的信息,引入本課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圖形的運動。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做出相關拓展,讓學生在感悟中提升觀察力,還可以讓學生回家利用計算機自己去操作圖形運動軌跡。當前信息技術2.0環境下,校園教學信息化比傳統教學更有一定的優勢。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教師要以學生熟悉的場景入手,讓數學學習更加形象化、系統化,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設計習題情境
習題是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形式之一。好的習題能檢驗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掌握程度,訓練數學運算技巧,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要創設有意義的習題情境,凸顯習題的研究價值,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完“折線統計圖”的知識后,教師可以針對這堂課設計如下3道習題:(1)以學校某同學2020年9月15日體溫變化統計圖為題目背景,要求學生回答如下的問題:橫坐標代表的是什么?縱坐標代表的是什么?各自的單位是什么?依照圖示信息看看哪個時間段某同學的溫度是最高的,哪個時間段某同學的溫度是最低的?(2)給出學生2010-2019年福建省每年出生人口的數量,要求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并且結合自己繪制的圖談談自己的理解,還需要說出其中原因。(3)繪制2010-2019年福建省每年出生人口的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思考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并且說出哪種統計圖的顯示效果更好?基于班級學生數學基礎方面存在的差異,教師設計上述難度不同的習題,旨在讓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知識有更好的理解,檢驗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五、創設游戲情境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為此,教師要在課堂上設置一些游戲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游戲情境的創設不是隨意的,而是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心理恰當地開展,才能發揮游戲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確定位置”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教室尋寶”的課堂游戲情境。該游戲的目標是“請一位同學找出老師事先藏在某同學抽屜里的盲盒”,由于“教室尋寶”過程中沒有其它有效的信息可參考,導致這位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盲目的找尋,在一定的時間內沒有找到盲盒。因此,在這個游戲中,不少學生抱怨教師給的信息太少了,希望教師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基于此,教師給出盲盒在第幾列的信息,學生尋找的范圍縮小了,相對來說好找了,可怎樣才能迅速找到呢?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學生被不知不覺地帶到本節知識的探索中,在多次尋寶的過程中,學生悟出確定位置的兩個必要條件。這樣就順利地引入本課的課題——確定位置。這樣,在教師創設的游戲氛圍中,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理解了所學內容。
六、用好實踐情境
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一些實踐操作是必要的,可以通過實踐操作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為此,教師要重視數學實踐活動。
例如,一年級的間隔問題是很多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內容。教師不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情境中理解間隔問題。可提出問題:“一根木頭鋸成4段,需要鋸幾次?”引導學生用美術課上的剪刀代替鋸,用一段廢紙條代表木頭,然后指導學生獨自一段一段在剪下(類似鋸子一段一段鋸),當剪了三次后就發現是4段費紙條(4段木頭)。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這里的木頭替換成學生從放學路上撿來的廢棄的小樹枝,讓學生在課上折斷來感受鋸子鋸斷木頭這種實踐活動,建立起自己的真實體驗。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數學情境的創設應具有多元性、生成性、時代性、發展性、信息化等特點,讓數學學習充滿魅力,為學生的成長助力。
參考文獻:
[1]趙春香.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0,(31).
[2]范國勝.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當代教研論叢,2020,(10).
[3]季秀玲.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教學情境的孕育[J].教師,2020,(27).
【基金項目:本文系仙游縣小學幼兒園2021年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數學探究活動對學生創新意識影響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XYXYKT-2021-038)】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