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筠
摘? 要: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設施豐富的當下,數學課堂更是精彩紛呈,在這種“熱鬧”的課堂氛圍下,數學課的“數學味”卻漸漸隱匿。縱觀現今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數學化”的傾向,有的教學過于注重形式的創新,而淡化了數學本質;有的教學過于追求熱鬧的場面,而忽略了教學目標的達成。為此,數學課在“生活味”越來越濃的同時,“數學味”已變得越來越淡,使得數學課堂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思維魅力,從而導致數學教育的失衡。
關鍵詞:數學味;數學課堂;數學本質;數學思考
一、數學課堂的現狀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活動的過程,是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是讓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成長發展的過程。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的教育觀發生了新的變化,課堂上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可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也逐漸發現:面對新課程眾多的先進理念該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具體體現并收到實際的教育效果,并非完全依靠熱情,它應該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課改以來,課堂中花樣百出的活動一個接一個,看似高潮迭起,實則“華而不實”。課堂上學習環節也是一環緊扣一環,看似 “井然有序”,但環節之間缺少邏輯的聯系,缺少必要的整合。學生情緒看似高昂,但喧鬧的課堂背后缺少了冷靜的思考與理性的分析。更有甚者,40分鐘聽下來,說是數學課,實則更像美術課、品德課、手工課……
事實上,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任務要完成,數學課要保持“數學味”作為教師課堂中始終要堅守的是數學的陣地,跳出熱鬧的課堂,抓住數學的本質,那該如何關注數學的本身呢?以下是我對如何打造本色課堂,讓教學充滿“數學味”這一問題的一些感悟。
案例1:小學數學四上的“策略”片段:課堂上教師設計了“打撲克”“田忌賽馬”等活動,意在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是要講究策略的數學思想。整堂課教師與學生的活動,圍繞怎樣玩撲克才能獲勝和田忌賽馬怎樣獲勝而展開。教師的講解不可謂不細致,比賽的過程展示得不可謂不生動,學生對賽馬策略的理解當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透徹。但并非真的只是讓學生在本節課知道這場賽馬的故事經過。
案例2:一位教師上“噸的認識”一課,為了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進行了如下組織。教師:同學們,玲玲家上個月用水7噸,當玲玲知道我們國家還是一個缺水的國家,很多地方飲水都有困難,玲玲家決定這個月節約用水1噸。請大家幫玲玲家出出主意,怎樣節約用水?學生1:這個月只洗兩次澡。學生2:用洗臉的水洗腳。教師:說得好,也就是說水可以重復利用。學生3:可以用洗臉的水洗腳,洗腳的水沖廁所。學生4:洗完菜的水也可以先留著,還可以做別的用。學生5:漱口的時候,要關好水龍頭。但此提問背離了數學課堂的初衷。
反思自己的課堂,似乎也有類似的經歷:一堂課下來,自己都有些懷疑學科特色是否明顯。更有在有些研討會上,聞聲“這節課上的是語文還是數學?”。這樣的現象出現在了課程改革的數學課堂上,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的數學課的確是有了“生活味”,但卻沒有了“數學味”。
二、數學課堂缺少“數學味”的原因
上述案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濃濃的“生活味”。教師設計了一個環節用來滲透環保教育,這種做法某種意義上還應該得到肯定。但卻無法完成數學教學的特定任務,教師沒能從數學的角度出發來處理這些問題。真實的生活不能等同于數學的本質,數學的力量與價值在這種有點異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顯得極其蒼白與無力。為什么數學課會嚴重缺失數學課應有的“數學味”?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數學課堂中缺少數學思維活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對這句話的理解偏差使我們的一些數學課堂中組織了大量的沒有思維的“活動”,“數學活動”只見“活動”不見“數學”,觀察、操作、比較、概括、猜想等數學思維活動過程得不到應有的體現,使得數學課堂失去了“數學味”。
2. 數學課堂中沒有揭示出數學知識的產生,數學方法的形成數學知識的產生,數學方法的形成總是有其必要性的,不揭示這種必要性的課堂教學,就缺少了“數學味”。
3. 數學課堂刻意追求學科的整合與滲透綜合發展,學科整合等是時下流行的說法,站在“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考慮,這種理念無疑是正確的。然而,與其他所有學科一樣,數學學科也有其自身特點,有其特有的教育功能,能在“促進學生發展”中起到獨特的作用,忽視這種作用而刻意追求學科的整合與滲透是不正確的。
三、數學課堂充滿“數學味”的措施
新課程強調了課堂學習中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強調讓課堂充滿情趣和快樂,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這是極大的進步但又暴露出極大的不足: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情緒情感只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而沒有與各學科的學習要求緊密結合,于是表面熱鬧的課堂卻“語文課不像語文課”“數學課不像數學課”。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加以改進:
1. 教學設計,凸顯“數學味”。“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就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讓這些成為數學課堂的有效資源和鋪墊,從而讓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凸顯。創設情境和課堂活動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手段,真正的數學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是要在這些活動中完成的。教師既要充分利用這些實踐活動活化課堂,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思維積極性,又要有效避免生活化的例子和實踐活動喧賓奪主干擾課堂。教學設計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完整性。
2. 教學導向,把握“數學味”。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但更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當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漫無邊際,回答問題和思維的方向偏離本課的學習目標的時候,教師應該及時引導、糾偏。不能從形式上追求熱鬧和花哨,完成教學目標才是數學課的終極目標。
3. 思維沖突,圍繞“數學味”。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新課程的特色,它關注了學習者的情緒狀態,關心學習過程中主動性與自覺性,為學生最終形成良好學習習慣肩負重任。數學獨特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了解并信任數學基本思想方法,進而在學習和生活中,在運用數學基本思想方法的過程中檢驗這一價值,從而成功激發學生對數學基本思想方法的喜愛,最終養成“愛數學、愛學數學、愛用數學”的態度。
四、結語
在新課程實施后的當下,教師要靜下心來,慢慢思索我們所走過的新課程探索之路,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真正走入新課程。但是關注“數學味”,絕不意味著否定數學生活化,恰恰相反,這是在更高的層面上肯定了數學生活化的價值,也是為了更好地將“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讓全體學生達到基本要求的同時使一部分學生有更快的發展——獲得更多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傳承優良的數學傳統,避免數學學習處于“瀏覽”層面。
參考文獻:
[1]戴春. 讓數學教學更有“數學味”[J]. 數學教學通訊,2021(19):33-34.
[2]徐軍華. 讓數學課堂充滿濃濃的數學味[J]. 好家長,2016(35):51-52.
[3]廖桔仙. 讓數學課堂還璞歸真[J]. 學苑教育,2013(04):52.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