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毅

摘 要:一節好的復習課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能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時,適宜的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整個探究過程,使學生經歷了“動手實踐,初步感知—深入探究,加深理解—溝通聯系,形成認知結構”的全過程,把多個已學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發現、實踐的主體。因此,復習課不只是單元知識內容的補充,更是對單元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在復習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復習課;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問題解決
《教與學的新方法(數學)》一書中談到,認識小數都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本課例以學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動為場景,對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進行全面的復習,幫助學生對小數的相關知識內容(小數的讀與寫、大小比較、計算、解決問題)進行系統的整理與復習。
基于分層教學的理念,本課主要在操作說明或程序的層次上進行教學,重視具體情境下的表述。在教學教程中,教師不應急于歸納體會含義,而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認知,激活相關經驗和相關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數的相關知識,促進學習的正遷移。
一、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讓學生的“知識整理,回顧梳理”事半功倍
一個內容豐富的單元,經過教師的綜合整理,濃縮成幾張圖片的內容,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多元化綜合信息,出示本單元中各新授知識的教材頁面,這樣不僅可以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可以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回顧、整理,梳理本單元的知識脈絡,讓學生形成本單元的知識結構。
【片段一】
師:你們還記得在《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學習了什么嗎?
生:小數的讀法、寫法、小數的大小比較……
師:你們真棒?。ǔ鍪締卧黝}圖,圖中重點圈出讀作部分)在學習本單元的第一課我們就認識了小數(板書:認識小數)并學會小數的讀法(板書:小數的讀法)。
師:(出示書本P92,標出“含義”部分)接著我們學習了什么?
生:1分米就是十分之一米,還可以寫成0.1米。(板書:小數的含義與寫作)
師:(出示書本P93,放大比較部分)還有呢?
生:小數的大小比較。(板書:小數的比較)
師:我們還學習了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板書:小數的加、減法)。(出示書本P96,豎式計算部分)我們主要學習的是什么?
生: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板書:小數的加、減法)
師:以及(出示書本P97)?
生:解決問題(板書:解決問題)。
師:你們回答得真全面!
在復習課中運用多媒體梳理知識框架,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多媒體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融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教學方法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展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
二、以親身經歷的生活經驗聯系書本知識,實現學習知識的正遷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在“研學后教”理念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重視。課前,筆者先讓學生收集生活中遇到的小數,并寫出該小數的含義,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四人小組內對各人所收集到的小數進行(小數的讀與寫、大小比較、計算)等幾個內容的知識整理。從生活出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思考數學、運用數學的數學素養,進一步提升學習數學的能力。
【片段二】
(一)課前收集:我在? ? ? ?收集到小數? ? ? ?,表示? ? ? ?(? ? )。
(二)回顧梳理(自主、合作、研究學習)
研學任務一:我會認小數。
師:課前,我們進行了一次生活中的小數的收集,請大家利用這些小數從圖片的幾方面對《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進行整理與復習。請在小組內完成任務一。
(小組合作:完成任務一)
(請一個小組進行匯報:①主持;②負責投影的操作。)
師:請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的復習情況。(你們分別收集了什么小數?說一說它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依次說出自己在? ? ? 收集到小數? ? ?。它表示? ? ?。)
小組長:請大家一起讀一讀我們組收集到的小數。
師:能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讀小數的嗎?
生:整數部分和我們以前整數的讀法一樣,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部分的數按順序讀出即可。
師:請繼續你們的匯報。
生:最大是:? ? ?,最小是:
,? ? >? ? >? ? >
師:你們是怎樣比較它們的?
生: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小數就大;如果整數部分相同,就比較它的小數部分。
師:請繼續你們的匯報。
生:最大與最小的數相差? ?。列式:
師:計算中,最重要的要做到什么?
生: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
小組長問組員:你們還有什么需要補充的嗎?
師:你們的匯報真精彩,有條理又清晰。再請一個小組上來講一講你們的復習情況。
(第二小組按第一小組匯報的格式進行匯報)
師:你們覺得在復習的過程中,有什么是需要再提醒大家。
數學學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與社會實踐的聯系程度不斷加強,從生活出發,讓學生能學以致用——這是新課標最基本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在學習與生活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學習與內化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
三、解題條件的收集與排除,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數學學習是知識積累的過程,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才能對題目進行理解與分析?!敖鉀Q問題”的題目大部分是對現實生活的描述、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段。那要如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積累生活經驗,從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學生就必須要學會對解題條件進行排查。
【片段三】
師:其實,麥教師也收集了一些數據(在PPT中出示與小數有關的練習題),請利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師: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答案,并說說最需要注意什么?
生:在計算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把小數點對齊。
師:你的分享真精彩。哪位同學所提的問題和他的不一樣?
生:……
片段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根據已知條件,找準解題所需條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找出更高效解決問題的方法。生活源自于社會,學習源自于生活,數學這一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在課堂中,筆者引導學生對社會進行探索、研究,并在這基礎上進行積累、內化,這充實生活經驗的過程也是學生善于觀察、善于交往、善于交流、善于合作的過程,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求解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思考數學、運用數學的數學素養,提升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能力。
一節好的復習課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能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時,適宜的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完整的數學探究過程。在整個探究過程,學生經歷了“動手實踐,初步感知是什么——深入探究,理解為什么——溝通聯系,形成認知結構”的全過程,把多個已學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因此,復習課不單是單元知識學習的一個補充,更是對單元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起到重要作用。復習課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師的主題創設中主動學習、嘗試、探索,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娟娟.有效教學——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彭曉爽.小學數學發展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教學實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0).
[4]張宏斌.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