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光
摘 要:文章探討課堂新樣態下的核心理念,通過實踐尋找思政教育視角下數學課堂新樣態:教師備課素材、以課堂案例呈現課堂組織形式、學習形態等,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中使學生培養思想政治和道德素養,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培養誠實守信、勤勞、艱苦樸素的好品質。
關鍵詞:思政思想;數學課堂;課堂新樣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小學思政課建設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中處于突出的位置。做好學科育人是守好思政教育陣地的重要一環。數學學科具備大量的思政教育素材,其中數學實踐活動課更被譽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課。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特點,以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為切入點,不僅能豐富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還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養,實現育人功能。因此在番禺區“十三五”第五批課題申報中,我校數學學科組織開展相應的課題研究。通過實踐尋找思政教育視角下數學課堂新樣態,提高數學實踐活動課對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養的培養效果。
一、課堂新樣態下的核心理念
融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綜合與實踐”和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數學實踐活動課的育人功能,根據數學教材內容和特點挖掘具有思政教育元素的數學素材,通過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形式,通過變重智育為重德育,變被動學為主動學的體驗探究結合課程教學,使不同學生學到不同的數學知識,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發展與思想政治和道德素養的提升。
二、課堂新樣態下的備課素材思考
學科間是緊密聯系的,融合發展在課堂上是長期共存的。思政教育思想在數學課堂上發揮其育人功能,因此在實踐范圍、素材上要積極推進。
(一)課程實踐的范圍思考
在研究中發現,數學教材與思政教育思想的大量課時內容是互相關聯的。為了更專注、更有效開展實踐研究,課程實踐的范圍定在“綜合與實踐”和“數學廣角”兩個板塊。在教學中,這兩個板塊經常不被重視,為填補空白,也為科組在這版塊的研究提供范例,確定研究范圍。
(二)課程實施的素材思考
縱觀數學教材里的“綜合與實踐”和“數學廣角”,含有豐富思政教育元素。如何運用好現有的素材,從而深挖與此相關聯的信息,融合教材知識是我們探究的方向。“融合”是理想狀態,“結合”更符合當前探究摸索的過程。因此在備課中,我們除了關注教材的思政元素,還要去發現、尋找生活中有利于課堂活動開展的素材。例如: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植樹問題”。從知識角度讓學生弄清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可以解決本節課知識點,除此以外可以深挖思想教育,從為什么要植樹出發,了解我國森林面積,以及森林對人類的作用,激發學生保護森林的意識。
三、課堂新樣態的教師課堂
教師的教學能力能在模仿中得以提高,而教學風格則在創新中形成。過去,我們常以多媒體技術為抓手,評價課堂的創新,然而還可以在學科間進行創新。例如,體育課與音樂學科相結合,語文課與美術學科相結合。而數學課堂與思政思想相結合,是我們研究的范圍。筆者在此呈現兩個教學課例,呈現教師課堂的新樣態。通過探究課題組逐漸形成課堂模式:課前資料收集—課堂分享成果—揭示探究課題—開展探究活動—總結活動收獲,為數學科組數學課堂提供研討的路徑。
(一)教學課例一:“節約用水”
1. 課前準備
調查目前我國水資源的現狀及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查找有關宣傳節約用水的資料;學生分組測量一個水龍頭單位時間的滴水量。
2. 分享收集,揭示課題
師:請同學們分享課前收集的關于我國水資源的情況。
生1:我國是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南、北方水資源分布不均衡。
生2:南方水資源相對比較充足,而在北方水資源匱乏,甚至到嚴重缺水等級,所以我國提出南水北調工程。
……
師:下面一起了解我國水資源現狀(視頻報道)
師:通過了解,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1:通過了解我國水資源狀況,我知道了原來我國水資源很匱乏的,需要珍惜生活中的用水。
生2:水資源對人類非常重要,要想辦法把水資源利用好。
……
3. 設計思路
為讓學生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珍惜水資源,本課以“了解我國水資源狀況—知道我國是淡水資源匱乏的國家—懂得珍惜水資源的重要性—減少浪費水資源—學會節約用水的方法”作為設計思路。
4. 課堂生成
通過學習,學生意識到:節約用水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中國公民的素養。近年國家特別重視環境治理,中國人均淡水資源的匱乏與環境水資源被污染有一定的關系。通過學習既讓學生意識到要愛護環境,也關注到合理利用水資源是作為中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在課堂上滲透節約用水的方法,如:一水多用、改用節約型水龍頭等,讓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二)教學課例二:“綠色出行”
1. 計算對比,感知差異
(1)一車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師:我們來看看小明爸爸的出行方式。小明爸爸每天開車上下班,從單位到家往返的平均速度為20千米/時,單程用時45分鐘。
師:看到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如果全年按250個工作日計算,一年上下班行駛多少千米?每輛車平均每千米排放160克二氧化碳,一年一車排放多少克二氧化碳?合多少噸?
(2)全國所有私家車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假設每輛汽車一年行駛7500km就排放1.2t二氧化碳,據調查,中國一輛汽車平均每年行駛15000km,如果放眼全國,全國2020年末之前購買的私家車有2.07億輛,在2021年僅這些車就排放多少噸二氧化碳?
2. 觀看視頻,了解知識
中國現有森林面積1.24億公頃,一公頃樹林一天可以吸收1噸二氧化碳,一年可以吸收452.6噸。在2020年前后,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約80億噸。看似中國現有的森林可以完全吸收這些二氧化碳,但是城市地區森林面積少,人口密集,車輛多,工廠廢氣排放量大,城市的樹林僅能吸收少部分的二氧化碳。
師:看完了視頻和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總結:我們需要改變不環保的出行方式。
……
通過計算一輛汽車一年的尾氣排放再到全國私人汽車一年的尾氣排放量等大量的數據,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真切地認識到尾氣污染的嚴重性,從心底意識到綠色出行的重要性。再聯系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再次深化學生綠色出行的意識。
四、課堂新樣態的學習形態
(一)加強小組合作
通過課堂探究,課前資料及數據收集也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方式之一。利用形式多樣的活動以課堂合作方式為基礎,加強學生的課外合作,鼓勵學生形成分工明確、合作有序、匯報有條理的小組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筆者認為學生熱愛學習的原因是享受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功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構建探究解決問題的平臺,從實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在分析、思考問題過程中,逐步發現隱含于不同情形中的數學規律,經歷抽取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驗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思政思想在數學課堂中衍生
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思想已在數學課堂生根。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勤勞、艱苦樸素的好品質,也是一種學習的樣態。
以小學數學和道德與法治教材為載體,探索開展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有效融合思政教育的研究,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提升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養,同時提升數學教師的思政教育理論知識水平和提高教師教學實踐操作能力。總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策略,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數學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模式,努力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經驗和過程。
參考文獻:
[1]陳寶花.小學數學教材“綜合與實踐”內容的呈現及其教育價值[J].現代教育科學,2015(04).
[2]嚴玉麗.數學綜合實踐教學活動形式拓展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09).
[3]陳雅楠.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現狀分析及問題解決策略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4]申佳玉.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分析[A].2020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卷二)[C].北京: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