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仟群
摘 要:新時期教育在革新中穩步前進,其中小學數學教學投入了更多對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技巧方面的關注。在教學課堂中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高漲,加深團體合作意識,對發展數學思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教育者應以學生的綜合發展為目標,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推動小學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組合作、小學數學教學、探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也帶來了顯著的學習效果。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來進行的分組式合作性的學習,它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單調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學習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學生在小組中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會加大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會在相互配合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扭轉了以往教學中學生處于被動的局勢,為教學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一、小學數學中小組合作的作用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內容生動,便于學生參與的互動式學習模式。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讓數學課堂有了開放式的討論空間,學生在合作小組中相互輔助、相互成長,激起了學生的探索欲,提升了學生突破難題的能力,同時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生在團體學習中取得共贏,正是小組合作的終極目標,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二、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缺乏有效管理
由于班級學生比較多,討論問題的聲音比較嘈雜,不免會有學生討論與數學章節內容無關的話題,教師難免被表面現象所蒙蔽,這樣的教學課堂將會降低學習效益,不能保證每位學生的學習質量,導致小組合作失去其存在價值。
2.小組合作學習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數學成績優異的學生思考問題往往快速而敏捷,短時間就推理出答案,而數學劣勢的學生將會省去自主思考時間,不利于邏輯的提升。久而久之,還會產生對優等生的依靠心理,導致班級學生數學水平參差不齊,差距懸殊。
3.小組合作中個別學生積極性不高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心理素質較差的年紀,部分教師在教學忽略學生的主體位置,在小組合作學習總結階段,往往只注重對每個小組的評定,忽略了對個人學生的表揚與肯定,這樣容易導致學生降低學習積極性,對小組合作學習好感拉低,從而影響數學課堂學習的進程。
三、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的有效策略
1.創設情境,科學分組
數學教師在進行學習小組劃分時,需要結合學生的特性,控制好小組人數,每位各選出一位組長進行紀律管理,可參考學生的日常綜合表現制定,把控好每組的數學綜合水平。針對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場景,通過短視頻等形式打開學生視野,根據學生愛好提出有意思的數學問題,這樣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產生對數學的探索心理,教師還要把控好問題的難度,將小組合作的有效性發揮出來。
例如,教師在講授圖形的運動時,此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聯系實例,體會平移、旋轉形式。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后,為培養學生的形象思考能力和邏輯發展能力,以生活現象為切入點,輔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蜻蜓、蝴蝶、風箏等動圖,而后讓學生探究圖形的共性,引導學生從大小圖案上觀察,小組學生積極性得以調動,都投入到圖形的研究上來,深刻認識到對稱變換的形式,提升了觀察力,學生還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聯,加大對數學學習的興致,讓課本知識形象起來。
2.小組比賽,提升思維
小學生受年齡的影響,有爭強好勝的心理,數學教師可結合這一點,安排學生進行小組比賽活動,以短時間高效率為比賽要求,選出前三名小組并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和學習動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注意語言表述形式,對各小組間進行公正評價,以鼓勵的方式為主,對小組討論出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對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非常有利。
例如,教師在講授雞兔同籠問題時,此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雞兔同籠"的結構特性,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教師安排了小組比賽,將解答問題的有效方法作為評定結果,引發學生打開思維邏輯,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在比賽過程中,學生的勝負欲得到激發,更加積極的參與到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來,學生通過猜測列表法、畫圖法、假設法對雞兔同籠問題做了更為全面的研究,教師對優異的小組進行表揚,并對稍落后的小組進行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體會到解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到數學的奧秘。
綜上,在新課改的教育下,小組合作學習在數學教學中成效還是很顯著的,因此數學教師更應將其科學的應用,秉承"人人平等、人人參與"的原則來進行合作開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構建和諧互動的課堂模式。另外,教師還應加強自身的專業度,把控好課堂的節奏和氛圍,科學對小組進行劃分,可輔助信息技術調節課堂氛圍,創設教學情境等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引領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占微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價值[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1(05):24.
[2]賴虹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J].小學生(下旬刊),20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