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珊紅 張靜娜
摘? 要:失敗是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的情況之一,利用學習過程中的失敗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失敗,承認失敗,利用失敗,總結失敗,從中體會科學的嚴謹,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在經歷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后,相信學生同樣會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可好好地利用失敗這個教育契機,讓學生在失敗中也有收獲。
關鍵詞:失敗;收獲;科學探究
一、嘗試失敗,激發(fā)興趣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稿)》中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于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fā)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因此,教師應當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興趣才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興趣也是學生學好科學的必備條件,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將探究活動逐步引入深處。
例如我在教學“點亮小燈泡”一課時,一上課我就讓學生用一根導線、一節(jié)干電池,自己嘗試著接亮一個小燈泡。在短短的1分鐘時間里,有的孩子接亮了,也有的孩子沒有接亮。為什么有的能亮有的不亮呢?怎么接,是一定能亮呢?這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我馬上以個別學生的失敗為切入點,引領學生一起來分析原因,我發(fā)現(xiàn)學生學得很認真,聽得很專心。對燈泡的結構、電流路徑理解透徹,判斷準確,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這個實驗中,有的學生還提出:“可以用點亮小燈泡的干電池點亮家里的大燈泡嗎?”“一節(jié)電池能不能讓兩個燈泡同時亮起呢?”“是不是電池越多,小燈泡就會更亮”,這些問題正是后面幾課的探究內容。我表揚了這些提問的孩子,告訴他們,接下來就來探究這些問題。學生一聽,個個躍躍欲試,眼里充滿了期待,整個單元的學習熱情被點燃。
二、反思失敗,促進思維
教師要重視失敗教學,利用失敗的案例進行分析,讓大家來反思整個過程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應該怎么改進,在這樣的分析過程中,學生的思想經過了一個一而再,再而三的變化,能很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思維中的不足,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從而更好地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如在學了“控制鐵生銹的速度”一課后,我?guī)Т蠹乙黄饘W習教材的資料庫《鐵為什么會生銹》一文,文中提到:一塊鐵完全生銹后,體積可增大8倍。學生對這一點特別感興趣,都很想去探個究竟。一個星期后,學生將實驗結果到課堂中進行交流,得出了鐵釘生銹的條件,可是他們卻發(fā)現(xiàn)鐵釘生銹后的體積并不像文中所說能增大8倍。我鼓勵他們繼續(xù)觀察。一個月后,幾個學生拿著實驗的鐵釘,很失望地走進我的辦公室,對我說:“老師,我的實驗失敗了,鐵釘生銹后的體積變化還是不明顯。”望著學生沮喪的眼神,我覺得有必要將這種情況搬到課堂上與大家共同探討。
學生認真地回憶了實驗的過程,并進行了大膽地猜想:可能是實驗的時間還不夠長;也有可能這鐵釘?shù)某煞钟袉栴};或認為由于鐵釘浸在水中,水里的氧氣有限;或者是水的作用使部分鐵銹在生成后脫落……于是,學生有針對性地對實驗方案進行改進:1. 選擇了極其普通的純鐵釘,必須排除不是合金類鐵釘;2. 將鐵釘置于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3. 延長實驗時間,定期進行觀察。兩個多月后,終于如愿地看到了鐵釘生銹后的體積增大。
學生的學習是靠教師引導,但教師要做的是如何找到那把開啟學生學習的金鑰匙,我想失敗也是這把鑰匙配料中的一種。
三、挑戰(zhàn)失敗,體驗成功
失敗之后的成功,特別讓人難忘。當學生在失敗中找出了自己思維中的盲點,從而改進自己的不足,獲得成功時,對學生來說就是柳暗花明的喜悅。聽到學生興奮的歡呼聲,我覺得真是一種享受。我在教學“制作太陽能熱水器”時,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對太陽能熱水進行了設計和制作,到了展示那天,20分鐘的照射,200毫升水最高的只上升了5℃。對這一結果,學生很不滿意,他們不服氣地說:怎么回事,才上升這么一點?我趁機說,是啊,我上屆的學生最好的上升了10℃呢,你們有沒有勇氣挑戰(zhàn)啊?當然有了!學生異口同聲。于是,約定,下個星期再來一次展示。這一星期里不時有學生興奮地跑到我的跟前說:老師,我又有了一個好方法;我又想到一種新材料。看到學生興奮地忙碌著,我也被感染了,一起幫著他們分析設計的可行性,給他們建議,鼓勵他們不斷地改進。一星期后,再次拿出來的熱水器有了許多新的變化,有的利用了光碟;有的給熱水器安了活動支架,隨時可以調整照射的角度;有的給熱水器加了一層膜,還有的為熱水器加了雙層做成了一個套管,內管是金屬,外管是透明塑料瓶,既可以使加熱加快,又可以保溫。功夫不負有心人,20分鐘的比賽時間里,最高上升了11℃,最低也有7℃。學生興奮地喊著:成功了!成功了!
在這次挑戰(zhàn)失敗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這樣一種反復的探索過程和曲折的情感體驗后,相信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遇到類似情況時,學生不會輕易放棄,他們會慢慢地學會處理,學會調整。沒有穿越低谷的沉重,哪來一覽眾山小的快意。越是來之不易的成功,越能讓你記憶猶新。
四、正視失敗,體會科學的嚴謹
目前的課堂教學非常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研究,從而了解科學的研究過程及基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不會過多地干涉學生的行為,恐怕妨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這里其實隱含著一種矛盾,科學的嚴謹性如何體現(xiàn)?學生如何體會科學的嚴謹性?如果不能適當?shù)匕盐者@個度,就會對學生行為形成一種放縱,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有些學生對教師的指導過程很不耐煩:心里只想著實驗材料,對教師的指導是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待老師話音一落,就急不可耐,馬上動手,根本沒有對實驗進行充分的思考及計劃,甚至對實驗的目的都不明確,往往實驗進行到一定程度時才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導致實驗失敗。如四年級“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一課中,實驗前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要在前一匙鹽完全溶解后才能放第二匙,以此類推。有一組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顯得很不厭煩,甚至有一個同學已經偷偷開始做了,同學的討論老師的指導當然沒有仔細聽,結果在實驗中他們不停地放鹽,把準備的鹽全部放完了,燒杯中有很多沒有溶解的鹽,自己也不知究竟放了多少鹽。沒有了實驗結果,導致實驗失敗。看看其他小組還在做,他們就想重新領取材料再做。這時要不要給學生呢?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契機,科學實驗不是玩,科學是嚴謹?shù)模詫W生應該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應該讓他們正視失敗,接受懲罰。如果沒有讓學生對失敗有一個客觀的態(tài)度,那對今后教學的破壞則更大,他們還會漫不經心,隨心所欲,對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帶來不好的影響,影響他們對待科學的嚴謹態(tài)度。于是,我斷然拒絕了他們,在匯報交流中他們如實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在以后的課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不動腦先動手的現(xiàn)象逐漸地減少了,漸漸地,學生在實驗設計中想問題也更周到更全面了。
教學實踐表明,科學探究就是由無數(shù)的失敗和成功聯(lián)結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因為科學探究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斷思考失敗,改正錯誤的過程,甚至有些科學發(fā)現(xiàn)直接來源于失敗。另一方面,探究中的失敗還蘊涵著大量的教學資源,往往呈現(xiàn)出學生的內在需求, 因此也不能輕視所謂的“失敗”,讓嘗試著在失敗中也有收獲。
參考文獻:
[1] 劉恩山.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變化及其影響[J]. 人民教育,2017(07):46-49.
[2] 葉寶生. 小學科學教學觀察實驗設計的依據(jù)和方法[J]. 課程·教材·教法,2013,33(12):68-72.
[3] 張偉. 淺談實驗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優(yōu)化作用[J]. 基礎教育參考,2018(09):59-60.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