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圓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更加重視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這對學生今后的整個學習生涯有著重要的幫助。因此,越來越多的數學教師開始關注和應用問題導學的教學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基于問題導學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希望能為一線數學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問題導學;小學數學;創新教學
一個具有探索性意義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探究求知欲強,教師通過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借助情境教學提問,激發學生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不斷提出問題,可以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比較小,性格比較活躍,在課堂上思維也比較跳躍,容易出現心不在焉、走思的行為。這種情況會嚴重影響數學教學的質量,為此,教師必須思考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保持高度的課堂參與。為此,教師通過一些問題幫助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有自己的情感,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學習積極性。
比如,在冀教版小學數學課程中,一年級學習《認識圖形》時,為了提高本章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與圖形有關的知識。在課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各種圖形的圖片,如太陽、蛋糕、車輪胎、三明治等趣味圖片,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之后教師再根據需要引入的知識,來創建問題情境。提出相關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的圖片中,有什么圖形嗎?”老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們立即產生了好奇心,結合以前的知識,試圖回答老師的問題。一些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找到問題的答案,并主動回答教師的“圓、三角形、正方形”等問題,教師還需要短時間內給予學生肯定。接著教師就可以繼續提問了,“太好了,同學們,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什么圖形嗎? 能舉幾個例子嗎?”所以在這樣一個問題中,學生們立刻開始思考生活中的循環模式,并積極地舉起手來回答老師的問題,許多學生給出了很好的答案,如紐扣、硬幣等是圓形,窗戶、門、桌面等是長方形……通過這樣的問題來開展學習,學生可以獲得成長,同時教師也是逐漸引導學生進行深一步的思考,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索更多關于“圖形”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聯系生活實際提問,加強學生實踐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不能忽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教師盲目灌輸理論知識,不僅會使數學教學非常枯燥,而且會使學生無法理解知識的邏輯和內容,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逐漸下降。并通過生活化教學,可以有效地改善問題。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會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在生活中取代他人,深化數學教學。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通過生活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同樣的問題就能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還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以生命為基礎的教學與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相結合,增強課堂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激發學生有效參與的興趣和愿望,提高學生在探究問題過程中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數學教學的目的。
例如,在冀教版的《觀察物體》時,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的問題。首先,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個蘋果,將其一半涂上黑色,一半保持原本的紅色。然后點名3個同學到講臺上,將蘋果放到講臺上,紅色一面對著講臺下的學生,先提問講臺上的同學,然后問臺下的同學,“同學們,你們看到的蘋果是什么顏色?”這個時候,講臺上的同學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黑色”,然后臺下的同學會說“不對,是紅色!”通過不一樣的回答,引出課程的問題,并且結合實際體驗,讓學生明白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同一物品,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有助于學生的辯證思維發展。
三、結合教學目標提問,落實課程效率
因為小學生的學習經驗相對較少,沒有成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所以對他們來說,每一次學習和探索的經驗都是寶貴的。探究的過程不僅是學生積累經驗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問題生成和發現的過程。學生只有深刻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會利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斷提高自己,才能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的問題,為下一步分析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標,使學生的努力更有針對性。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導向學習引導學生發現和產生問題,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通過分層次提問引導學生探究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快速掌握統計相關的知識,教師在課上可以給學生提出問題:“現在我們班有幾個男生,幾個女生呢,需要同學們進行數據收集。”之后,教師可以給出時間,然后讓學生現場數一數,然后通過舉手的方式,公布得到的數據。在初步統計過后,教師接著提出了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達到一個簡單的數據后,我們應該怎么處理,才便于觀看呢?通過數據分析,又可以發現什么問題呢?”學生立刻開始思索,通過畫圖等方式,進行了簡單的數據分析,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逐漸掌握數據的處理技能。
四、結語
總之,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種行之有效的初等數學教學模式。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需要認識問題教學模式的價值和作用,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和情況,設計更加科學的問題教學教學方案,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李莉. 基于問題導學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路徑探析[J]. 速讀(中旬), 2019, 000(006):55.
[2]張彩華. 基于問題導學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路徑探析[J]. 中國新通信, 2019, v.21(20):201-201.
[3]李秋明. "問題導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J]. 亞太教育, 2020(6):2.E065518C-F213-46C2-89FE-2567D5D8FC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