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摘要:數學作為促進信息技術創新性發展的基礎,新課標背景下數學學科在教育領域的地位日益突出。由于小學生自身存在認知的局限性,因此學習抽象而又復雜的數學知識頗有難度,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整理反思能力,發揮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導作用,探索更為有效可行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內驅動力,推動學生實現健康、全面、協調發展。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載體,著重探討提高小學生整理反思能力的有效路徑,從多方面展開詳細闡述,旨在對現代小學數學教師發揮參考價值,不斷創新教學路徑,促使學生全面、協調、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整理反思能力;有效路徑
引言:
在小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由于粗心或對知識點的掌握不牢固,導致各種錯誤的出現層出不窮。尤其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出錯點具有較高價值,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整理,利于其進一步完善對知識的認識,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學習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提高小學生整理反思能力的重要性,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不斷完善教學規劃,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更好達成培育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一、提高小學生整理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其一,培養小學生的整理反思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時代的發展是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結果,要想實現新突破,提高個體的綜合素養是其關鍵所在。因此,教師應當以教學活動為載體,利用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錯誤,提升其整理反思能力,使其逐步成長為全面綜合型人才。其二,如何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整理反思能力是現如今教育者亟需思考的問題,該教學目標的設立能夠使師生站在平等地位進行溝通交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給學生帶來新奇感,從而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得到雙重發展,立足于學生個性特征、年齡特征及心理發展規律開展的教學活動,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其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二、提高小學生整理反思能力的有效路徑
1.引導學生發現錯誤
現代教師應轉變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正確看待學生錯誤的出現,并將學生產生的錯誤當作一種教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整理與反思,使其成為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不斷提升的跳板。
例如,教學“近似數”相關知識時,教師提出“如果一個數省略萬位后的位數為29萬,那么這個數最大是幾?最小是幾?”隨后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并隨機點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此時學生可能會說出最大數為289999、299999,最小數為290001、291111等數,教師將學生的答案分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觀察,此時學生能夠發現,最大數不可能為289999,因為其他的最小數都比它大。如此一來,教師引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反思錯誤,能夠使其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問題發現能力及解決能力,促使培育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達成。
2.從錯誤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自身認知存在局限性,因此對待問題往往有自己的看法,這與教師的所想存在較大的差異,但錯誤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基于此,教師應當在保障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開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自覺接受引導,進行整理與反思。
例如,在課堂練習環節,教師出示習題“小明去水果店買水果,買了12個蘋果,蘋果的個數比梨的個數的2倍還多1個,問小明一共買了多少個水果?”此時學生往往會受到定勢思維的影響列出“12÷2+1”“(12-1)÷2”“12×2+1”等式子,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尋找列式不同的學生讓他們將自己的式子寫到黑板上,此時教師先設下疑問,讓全體學生思考誰的列式是對的,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如該題型可以通過畫線段圖的方法將題干中的關系展現出來,隨后讓學生積極主動上臺糾正黑板上列式的錯誤,并扮演“小教師”的角色講一講自己的解題思路。如此一來,學生明確思考方向后能夠在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的驅動下進行深入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有效提升其整理反思能力。
3.精心設計錯誤,引發學生反思整理
精心設計錯誤能夠使學生加深對關鍵知識點的掌握,因此教師在備課環節應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教學內容合理設計一些容易引起學生犯錯的問題,發揮錯誤的積極作用,深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例如,教學“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有關內容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完成“18×28=?”這一題目,初步學習該內容時容易將二者的定義相混淆,通過上述問題學生可能做出“18×28=(3×6)×28=(3×28)×(6×28)=14112”的答案,隨后教師出示正確答案并讓學生自主發現錯誤,根據正確答案對計算步驟作出修改,在思考與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發現自己在練習時混淆了結合律和分配律的定義,并進行改正,做出正確的解題步驟即18×28=(3×6)×28=3×(6×28)=504,經教師詳細講解過后,學生能夠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將存在認知偏差的知識點再次進行梳理和總結,在反思中吸取經驗,從而避免錯誤的再次出現。
4.應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
應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能夠充分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師生互動的有效性,通過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不斷積累學習經驗,防止錯誤的再次發生。根據數學抽象性、邏輯性的學科特征,教師只有適度增強數學課堂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得到均衡發展。
例如,教學《11~20的加減法》時,教師引出練習“20-11=?”讓學生直接寫出答案,巡視中教師能夠觀察到部分學生做出“11、7、8”等錯誤答案,究其原因學生對借位不夠熟練,隨后教師在不告訴學生正確答案的情況下讓全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討,此時學生可以通過擺小棒、用計算器、列豎式等多種方法最終總結得出正確答案,經學生自主探索后,大部分學生都做出了正確答案。因此,教師予以學生充足的思考和討論空間,能夠提升其自查自糾能力,促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倡導下,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提升小學生整理與反思能力的重要性,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不斷優化教學方案。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合理借鑒上述策略,引導學生在主動發現錯誤、全面分析錯誤和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迎東.元認知理論指導下小學生數學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34):99-100.
[2]廖香梅.小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1(25):45-46.
[3]紀歡.新課標理念下如何加強小學生數學反思能力培養[J].新課程,2020(43):205.
[4]林紹海.淺析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J].考試周刊,2020(3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