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作為一種信息化教學資源被廣泛應用于美術課堂中。小學美術“微課-情境-問題”學習模式以微課視頻作為引導手段,融合問題和情境,能為學生搭建探究學習的支架。基于此,文章對小學美術“微課-情境-問題”學習模式進行了闡述,在分析其概念、構建要素的基礎上,對構建路徑進行了分析,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融合微課、情境、問題的美術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問題情境;小學美術;微課應用;學習模式
作者簡介:趙韶亮(1973—),男,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瑞寶小學。
2016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規劃》,指出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要按照服務全局、融合創新、深化應用、完善機制的原則,穩步推進教育信息化各項工作的開展,從而發揮信息技術在落實立德樹人、支撐教育改革和發展方面的作用。
微課作為一種信息化的教學資源,已經被許多教師認可并應用,美術教師亦然。對于小學美術課堂中的微課應用情況,筆者曾做了一次問卷調查,收回33份面向美術教師的問卷和667份面向四、五、六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微課使用頻率為很高或經常使用的教師占比62.5%;認為在美術課堂中使用微課很有前景的教師占比96.97%;認為在美術課堂中使用微課的作用是“讓自己學會了技能方法”的學生占比40.3%;認為使用微課能讓自己“在完成作業時進行參考”的學生占比23.3%;認為微課“啟發了自己創作”的學生占比36.39%。經分析,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僅把微課作為講授或示范知識的一種方法;部分學生僅把微課視頻作為臨摹的素材:美術課堂上的微課還沒有充分發揮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因此,怎樣有效應用微課,使之成為美術課堂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教育教學利器,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微課-情境-問題”學習模式,即以微課視頻作為引導的手段,融合問題和情境為學生搭建探究學習的支架,使學生能有效地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并將所學知識有效遷移到新知學習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此,教師要充分挖掘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美術微課應用路徑,做到融合創新、深化應用。
一、小學美術“微課-情境-問題”學習模式及其實施路徑
尹少淳在論述關于“小學美術探究學習中設置問題情境”的問題時提出,問題的提出與情境的創設是相互包容的關系,情境中往往包含探究問題,探究問題也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提出的[1]。微課是基于信息技術,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學習內容、過程及拓展素材進行碎片化呈現的數字資源。“微課-情境-問題”學習模式則嘗試把這種碎片化的學習內容按照特定情境進行重現、重組。該模式的思路如下:經典引領—問題導向—情境融合。一是教師在課前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制作微課視頻,將可起到引領作用的經典案例融入其中;二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自主思考與探索;三是讓學生對從微課視頻中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梳理歸納,接著進行創作和總結,完成知識技能、學習方法的遷移。
二、“微課-情境-問題”學習模式的三要素
(一)情境融合
情境融合是指以故事、挑戰、任務等形式創設獨特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情境。獨特的教學情境以高度融合的形式存在于課堂學習的各環節中。比如,“陽光下的世界”是一節美術欣賞課,教師可創設高度融合莫奈《干草垛》系列作品的“陽光之旅”情境,提出探索光影的學習任務,同時引導學生進行“陽光自評”,以學習任務的情境化和學習評價的情境化促進教、學、評的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彰顯美術課堂的美育功能。
(二)問題導向
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可以在應用微課視頻之前進行,也可以在應用微課視頻的過程中或應用微課視頻之后進行,不論哪一種形式,微課的設計與應用都應體現“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的原則。教師可以通過系列的支架式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把故事、挑戰或任務分解成多個小情境,并在其中融入不同的問題。仍以“陽光下的世界”為例,教師可以把“陽光之旅”情境進行分解,創設“一日感受”“四季冷暖”“陽光賞析”等小情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探究問題,使其掌握美術創作和欣賞的方法。
(三)經典引領
微課視頻要短小精簡,高效整合教學內容和資源。必要時,教師可對教材內容進行增刪處理,以優化微課視頻的內容。教師可選取關鍵知識點和典型案例作為切入口,把問題范圍縮小,增加思維階梯,降低思維難度;也可在微課視頻中加入指導性、啟發性的分析,幫助學生打通思維。比如,“高山、大海、江河”一課中的浮世繪《神奈川沖浪里》或油畫《在激流中前進》,以及“古代傳說中的藝術形象”一課中的敦煌壁畫《佛說九色鹿經》,都可以作為推動學生開拓思維的經典案例,教師可將其融入微課視頻中,并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依托微課進行自主探索。
三、“微課-情境-問題”學習模式的構建路徑
(一)故事體驗學習路徑
故事在情境學習和知識建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事可以體現知識形成的過程,為學生記憶所學內容提供一個有意義的結構[2]。故事體驗學習路徑即選取或創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引起共鳴的、模擬現實生活的故事,同時借助微課,巧妙地把需要學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融合在故事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豐富的體驗,這有助于學生把體驗遷移到新的情境中。
在面向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教學中,教師可按照以下兩種形式開設計故事體驗學習路徑。
一是捆綁式問題情境。把問題和故事情節、情境嵌合在一起,將故事主線與問題的探究、解決捆綁在一起,使學生邊通過微課看故事邊思考故事中的問題,或適時基于問題進行探究。例如,在小學二年級“有趣的數字”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構建微課故事——數字王國要舉行一場派對,但只有有趣的數字才能參加。故事中,王國衛士接二連三以問題刁難普通數字,而學生要幫助這些普通數字,使其變成有趣的數字,能順利參加派對。對此,學生必須掌握“有趣三法寶”。例如,“法寶一”是建立數字與實際事物的聯系,賦予數字獨特的意義,如數字“2”和鵝的形態相似,因此可以進行配對,從而豐富“2”的表達形式,使其變成有趣的數字。這樣的聯想配對法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理解世界,實現美術的生活化。
二是換頻式問題情境。教師先提出問題,而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在探索故事情境的過程中尋找解決方法。這樣的情境教學模式可以靈活組合問題和故事情境,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隨時切換故事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找到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一年級“哈哈鏡,笑哈哈”的課程學習中,學生需要利用紙張進行創意折疊、繪畫,在微課教學中,教師可以三個問題作為導向,切換“哈哈鏡之謎”“哈哈鏡之作”“哈哈鏡之變”三個故事情境:
1.哈哈鏡讓我們的樣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怎樣用紙筆制作有趣的哈哈鏡?
3.你制作的哈哈鏡能產生怎樣的效果?
(二)挑戰嘗試學習路徑
挑戰嘗試學習路徑就是根據學生興趣和愛好,融合微課,創設以攻克重難點內容為目標的游戲或競賽情境,并巧妙地把需要學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置于游戲或競賽情境中。開展游戲能將學生帶入富有想象力和挑戰性的情境中,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促使他們投入學習項目的探索中[3]。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通過兩種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挑戰嘗試學習。
一是創設游戲類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在游戲情境中思考,尋找解決方法。學生可以根據微課中的范例和問題,基于自己的能力進行常規游戲或多媒體游戲的挑戰,并在挑戰、嘗試或從旁策劃中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變寫生畫為裝飾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微課中以“大透鏡”的游戲形式,直觀地展示裝飾畫的特點,而后讓學生參與“大家都來變一變”的游戲,嘗試對簡單物件進行概括、夸張處理。
二是創設競賽類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在競賽情境中思考,尋找解決方法。學生同樣可以根據微課中的范例和問題,進行個別或小組間的競賽活動。競賽內容可以是經過解構或重組的學習內容,根據學習領域、能力目標的不同,其可以分為畫一畫、擺一擺、說一說等形式,能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未來的汽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時空隧道”情境,讓學生參加未來汽車升級競賽,使其在不同的環節中以說一說自己的汽車改造計劃,畫一畫想要升級的部件或汽車造型設計圖的方式展開競賽,完成汽車改造設計。
(三)任務探究學習路徑
任務探究學習路徑就是在創設微課情境的基礎上提出具體學習任務,以解決具體任務為目標的學習路徑。《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結合三至五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能力,圍繞與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美術學習及綜合化的學習活動,開展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4]。
這種學習模式的對象主要是小學中、高年段的學生,其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創設現實性問題情境。在這類情境中,學生以解決現實生活情境中的問題為任務,借助小練習、學案輔助等方式,逐一思考、解決各項任務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目標和內容,結合社會、學校、社區近期的熱點活動或事件,設置美術學習任務。例如,在“開平碉樓”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非遺”為主題開展《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宣傳海報設計活動,并把相應問題分解在“廣東非遺大搜查”“海報設計方法”“范例欣賞”等不同的微課中,引導學生解決主題理解、設計要素與方法選取等美術學習問題,完成任務。
二是創設模擬性問題情境。該模式下,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內容設計模擬性情境,讓學生解決情境中的問題。該學習思路的發揮空間相當大,比如:創設歷史時空情境,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評價某一作品,或創設童話世界情境,如設計太空基地等,使學生完成夢想中的創作。在這些模擬情境中,學生需要通過解決一個或系列問題來實現任務目標,掌握知識與技能。
四、“微課-情境-問題”學習模式效果分析
(一)教學案例分析
廣州市海珠區同福中路第一小學教師蒲雨晴曾組織一年級5班學生應用此模式學習“大嘴巴紙玩偶”折紙課程,在課后自評中,自評“折‘東南西北折紙” 為優的學生有40人,占比100%;自評“設計制作有趣的大嘴巴紙玩偶”為優的學生有37人,占比92.5%。
廣州市海珠區五鳳小學教師邱傳芳曾組織三年級1班學生應用此模式學習“奇妙的建筑”課程,42名學生的課后自評數據如下:自評“我設計的建筑造型美觀奇特”“我設計的建筑細節裝飾豐富”“我設計的建筑結構功能多樣”為二星及以上的有36人,占比85.7%。
對比僅把微課用作示范和講授的美術課堂,在該學習模式下的美術課堂學習中,大部分學生的遷移能力明顯提升,能介紹自己的構思,或創作出具有一定美感和創意的美術作品。
(二)教學優勢總結
與傳統的美術課堂學習模式相比,小學美術“微課-情境-問題”學習模式有以下優勢:一是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和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二是提升評價的有效性;三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四是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所以,在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獲取知識技能,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參考文獻]
尹少淳.小學美術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2.
王文靜.基于情境認知與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
CAMPBELL L,CAMPBELL B,DICKINSON D.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霍力巖,莎莉,孫薔薔,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1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