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亮?楊配輕?何小軍
摘 要:校企協同育人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是企業發展的必然性需求,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之一,可以提高企業的人才市場競爭力,實現學校和企業的互利共贏。本文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教育模式進行闡述,以期為學校更好地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產教融合 協同育人 校企合作
課 題: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課題“產教融合視域下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路徑的研究”(課題編號:2105012)、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課題“產教融合視域下技工院校‘校中廠、廠中校’的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模式研究”(課題編號:JRSJY-2022-1039)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我國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質量求發展”的職業教育辦學思想,逐步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推動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工作,加強培養產教融合型企業,推動建設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該方案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開拓了思維,指明了方向。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等文件均提出應完善產教融合的教育辦學制度,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由此我國的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模式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面向我國“十四五”改革發展新征程,職業教育應大力開展產教融合,加大企業參與辦學的力度,讓學生真正地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逐步形成以行業指導、多層次、立體化的學校與企業“雙主體”協同育人體系,這對于推動職業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為行業發展賦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校企協同育人的基本內涵
(一)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就是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產與教緊密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使學校成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培養社會和企業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
(二)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指學校緊扣企業發展需求,以培養有專業知識、有技能、有職業道德、有綜合素養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由學校學科帶頭人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重點在學科建設、課題研究、教材編寫、師資培訓、企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全要素改革,以構建形成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協同育人模式。該模式區別于傳統的學校單一培養模式,以學校和企業為育人“雙主體”,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是一種深層次的培養合作,可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有助于校企雙方達到互惠共贏,是當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
二、產教融合視域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依托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優勢,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緊密聯系、交流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作為學校的教學項目,通過剖析問題所在,并在教學過程中將其原理進行具體講解,使學生學以致用,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同時將學校的實踐教學環節放在企業進行,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場景下進行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從學校方面來說,校企協同育人使學生的技能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升。
從企業角度來看,通過校企協同育人,能夠直接了解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專業技能水平。企業可以招聘優秀的學生為本單位員工,既可以解決企業的人才需求問題,又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科技創新,為企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同時企業可以通過與學校開展科技創新相關的合作,開展產品開發和科技攻堅,能夠大幅度降低開發成本、節省時間。
從政府角度來說,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可以借助學校的科技創新研發團隊,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指導,實現產品升級換代,提升市場競爭力,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擴大社會影響力,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時,產教融合促使學校培養更多社會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夠促進區域經濟飛速發展。
(二)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構建以協同育人為目標的聯合教學方式
采用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學生在實際操作和職業能力方面得到鍛煉,能更好地掌握所需技能。協同育人需要有專業知識扎實且技術精湛的教學團隊,其中教學團隊包括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專業教師。通過制定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使其既掌握理論知識又具有動手操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校企應分工明確,協作教學,共同育人。通過協同育人,有效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增強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協同育人通過校企技術人員和專家的智慧交融,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人才輸出的效率和質量,縮短了人才培養周期,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三)整合社會資源,提高教學效率,共育人才
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通過整合社會資源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有效地推動課程改革,開展特色教育,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將企業的優秀資源引入課堂,不僅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動手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實踐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自由研究、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構建橫向合作鏈,打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通道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個高度復雜化、系統化的合作過程,其核心在于“融”字。因此,學校應積極構建橫向合作鏈,形成學校與企業參與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聯盟,搭建“政府引導、校企唱戲”的協同育人平臺,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在產教融合、師資培訓、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制定等方面為學校提供指導,改變現有教育方式,打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通道。同時,學校應充分發揮各聯盟企業的優勢,整合各企業的優勢資源,促進職業教育的改革和深化,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共贏。
(二)構建縱向合作鏈,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
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并施行,其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從政策角度上來說,這是把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法律層面,提升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職業院校應根據國家重要行業的發展及所需人才現狀,構建“中職—高職專科—應用型本科—專業研究生教育”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立交橋”,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縱向合作與銜接,拓寬人才培養渠道。
(三)拓寬延伸合作鏈,培養國際化的應用型人才
為進一步提高人才競爭力,職業院校應不斷拓寬延伸合作鏈,推動產教融合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發展。一方面,加強與國外學校、企業合作,充分發揮雙方資源、信息、平臺、人才、技術等方面優勢,達到共贏共生,促進職業教育國際化;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創新職業教育發展路徑,組織學生與國外合作學校師生進行交流學習,提高專業知識水平、語言應用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培養國際化的技術技能人才。
四、產教融合視域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改革路徑
(一)校企思想共融,提高協同育人思想認識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即學校和企業的“雙主體”協同,需要校企思想融通,并在思想上、理念上、制度上達到深度融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要轉變傳統人才培養觀念,以培養出適應行業、企業所需的人才為目標,充分發揮企業優勢,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如何保證校企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的落實和推進?一方面,學校應積極對接產業鏈,以企業崗位群對接專業群,制定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企業技術能手、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建設方案和實踐實訓標準,校企資源共享,不斷提高學生實踐綜合能力,以達到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學校教師應充分利用企業優勢資源,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提升實踐技能,根據企業發展趨勢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做到學校技術引領企業、企業技術反哺學校教學,促進校企協同育人持續發展。
(二)完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豐富協同育人的內容
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結合專業崗位能力需求,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以實踐技能培養為目標,以崗位群能力需求為標準,將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有機結合,實現教學即實戰、畢業即就業的終極培養目標。
一是突出課程定位,充分利用企業優勢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練就扎實的技能。
二是廣泛征求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者的意見,聽取他們的建議,建立校企課程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與企業需求實現無縫銜接,不斷擴大課程體系的覆蓋面,增強課程體系的專業性,將教學與企業的崗位和技能相結合。
三是立足實際,提高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材的選取尤為重要,要選擇工學一體、模塊化、適應行業需求的教材,突出校企協同育人。此外,應注重學生實操技能的訓練,充分發揮校企協同育人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掌握實操技能。
四是以課程建設為切入點,搭建校企交流平臺。借助平臺資源優勢,教師以企業項目為著眼點,對學生進行項目化教學,同時參與企業的項目課題研究,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促進學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解決企業在產品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企業的研發項目為平臺,學校以訂單班形式培養的學生更能適應企業發展需求。學生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有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能促進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初心不變。校企協作完成相應的課程建設,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發揮校企雙方的資源優勢,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實現資格證書與學業學分的融通互認,提升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質量。
(三)校企資源共享,實現理實一體雙元育人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校企優勢資源,實現企業技術和學校人才的優勢互補。積極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推動校企優秀科研成果互通轉化。同時,借助學校和企業資源搭建信息技術平臺,利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制定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更應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開設特色課程,制定不同的專業人才培養和訓練方案,對學生進行實操動手能力的考核,真正使學生掌握專業所需的技能。
依托校企協同育人平臺資源,創建學生創新創業孵化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與企業發展相關的研究項目,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成為學校和企業共同的創新品牌,使企業在協同育人背景下實現利益最大化,還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拓寬就業范圍。
以企業支撐為保障,建立專業的仿真實驗實訓平臺,讓學生在校內參加實訓,邀請企業的專家、技術人員等參與實訓教學。通過模擬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生產流程對學生實施訓練,并借助企業的技術資源優勢,有效促進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實現理實一體化雙元育人,最終實現學校和企業互利共贏。
(四)促進文化相融,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與企業協同育人的機制,將校園濃厚的學習氛圍和企業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學生的日常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勤奮學習、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同時定期聘請企業技術人員進校授課,把企業的文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塑造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五、小結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企業和學校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中心,進一步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路徑,使學生在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學有所成、學以致用。
要發揮校企協同育人作用,提高學生就業率,促進企業飛速發展,實現學校和企業互利共贏。
參考文獻:
[1]趙彥軍.基于產教融合的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研究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2(9).
[2]李亞玲.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J].湖南教育,2022(11).
[3]韋樹成.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路徑探究[J].文化產業,2021(22).
[4]劉曉松.產教融合背景下本科院校校企協同育人路徑[J].現代企業,2022(4).
[5]龔向哲.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J].現代職業教育,2022(7).
[6]桑瀟,楊巨成.產教融合視域下校企協同育人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輕工教育,2018(1).
(作者單位:冀南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