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冠博
摘要:探索圖形創意金課有效建設路徑,培養創新型應用性人才。分析課程存在的教材雷同、重知識輕價值、重理論輕實踐、重評價輕反饋等問題。采用OBE教學理念。從“學”到“教”重塑“雙維五面”課程價值;重整“四階四能”教學內容;重組“雙線知行”教學方式;重設“點線動態”教學評價4個舉措來重構課程。邁向“雙線融合德知行”教學,動態優化課程來面對未來教育。建立生態化金課,對線下金課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金課 創造性思維 教學重構 雙線教學 知行教學
中圖分類號:J04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1-0096-05
引言
為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于2019年4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1]。 國內高校掀起一場“金專”“金課”教育革命熱潮。文章解構圖形創意課程,從“學”與“教”雙端入口,重構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評價反饋,以此提高課程含金量,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會”,掌握持續學習的能力。
一、金課建設背景
什么是金課呢?即一流課程,2019年教育部實施“雙萬計劃”,分3年認定萬門左右國家級、省級一流課程[2]。目標是淘汰“水課”,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中央、地方分賽道建設”。
意識超前的高校在2018年已經嘗試“金課”建設,如清華大學,同年燕山大學啟動校級“超級金課”建設,2019年中國美院開展“鑄金煉課”本科類課程金課展。近幾年關于金課的研究井噴式暴漲,知網平臺2018年以前關于“金課”論文只是零星幾篇,2018年發表量16篇,2019年633篇,2020年875篇,2021年是1785篇,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金課”與混合式教學,“金課”與思政。工科類、醫學類對于“金課”的研究意識較早,成果相對豐富。藝術設計類“金課”
研究相對薄弱,文章探討應用型本科設計類基礎課程《圖形創意》線下“金課”建設思路。
二、圖形創意課程概況
圖形創意是什么?“圖”是指內容,“形”是形式,外在表現,“創”是創造,“意”是意識,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把內容(要表達的信息,具象或抽象)通過創造性思維用“形”表現出來。屬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基礎必修課,核心思想是創造性思維。通過認識對象、描繪對象、剖析對象、錘煉對象上升為表現對象的過程。國內創始人是林家陽教授,課程發展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創立之初意在打破當時學生重模仿,輕創新的現狀,培養學生創意思維[6]。課程中的創意思維和圖形中的視覺語言是研究和創作的基礎,支撐后續的招貼設計、包裝設計、視覺衍生產品實訓等視覺傳達專業課程。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3]。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卓越創造型人才。創新思維培養是課程的重點也是難點,現有教學主要存在如下問題:問題一:傳統課堂上重在知識技能傳授,輕價值的引領。該課程授課對象為大二上學生,他們對于知識產權的意識比較薄弱,個別同學存在著“抄襲”,“模仿過度”現象。
問題二:部分課堂照搬教材,教學內容缺少更新,缺乏適配。國內大部分高校選用十三五、十四五規劃教材,部分缺乏與各自高校人才培養、行業前沿、地方特色適配。
問題三:教學方式單一,部分學生不能活學活用。教師線上教學能力相對薄弱。部分學生課堂單元學習不錯,但是在后續課程如招貼設計、包裝設計中,不能靈活應用,部分手“腦”不合一,實踐能力弱。
問題四:教學考評存在片面現象、且重評價輕反饋。成績考核主要是學生作品效果為主,缺乏對于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態度等量化考核指標。學生對于評教理解不透徹,個別同學對于嚴格的教師存在“報復式評價”。
“金課”以“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為認定標準。什么是高階性?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將認知過程分成“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階段。后3個是高階性認知。創新性針對課堂內容和課堂形式,挑戰度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國內關于圖形創意“金課”研究相對較少,學者余招文側重在創造性思維和課程的創新研究,學者沈春蘭側重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研究。文章以教學存在的四大問題為出發點,“從學會什么到學什么,怎么學。”來展開圖形創意課程“教”的重構。
三、“學”到“教”重構
圖形創意課程受眾是學生,教師換位思考,從學生角度,從“學”的實況,學習效果等多維度展開思考。如何讓學生掌握創意思維并活學活用,提高學生學習效能,加強課堂效益是課程主要目的。采用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理念,課程以服務社會、地方為需求導向,學生的綜合素質塑造為能力導向,學生學習成果為目標導向。針對課程出現的相關問題結合地域特色,將知識技能傳授與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起來[4]。優化圖形創意課程目標:培養創意思維,厚實造圖能力,重塑本土圖形,實現三全育人。以“生”為本,采用回溯思維方式從課程價值、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四方面進行教學設計,正向實施,擴寬教學深度和廣度。
(一)重塑課程價值,“雙維五面”德知同行“
課堂不單是知識傳授,更是育人的主渠道”[5]。針對問題一,為消減學生的模仿過度的情況,在課程中融入德育,在課程設計前期,教研團隊積極進行相關多方面調研,集體備課,結合課程本身,關注學生成長特點,聚焦學生思想動態。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政化教學設計路徑,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本土化課程思政譜系[6]。圖形創意課程從“學”與“教”雙維度五方面融入課程思政,如圖1。首先在圖形創意教學大綱中融入思政目標,教材中含蓋思政點,其次深度解讀課程知識點,在知識點和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然后設計思政特色專題,專題圍繞本土特色文化圖形展開訓練,并在實踐教學中自然融入思政,如紅色基地、優秀地方文化基地、博物館調研等。最后在教學全過程中言傳身教,尊重知識產權,潤物無聲的實現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相結合,重塑課程多重價值。
(二)重整教學內容,“四階”務實“四能”
教師團隊打破固有的教材形式,以林家陽教授編著的《圖形創意》和王雪青教授編著的《圖形語言與設計》為基礎,融通知識點后,解放思想,創新“知識庫+案例庫+工具包”組合式教材。并根據學院學生真實情況和各方(地方、社會、行業)需求,結合國際視野、地域文化、行業動態等,線上、線下資源整合。從學生知識掌握“認知-試驗-拓展-創造”四階段重整圖形創意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思維-表現-創新-驅動”四大能力,如圖2,具體如下。
一階:認知階段,培養學生對圖形思維力。包含“放飛思維——圖形敘事——生活圖形”3部分。本階段將教學重點從傳授創意技巧和審美,轉向以學生為主的創造思維啟發、理解。
“放飛思維”啟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7]。”老子《道德經》中的這段話。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其他事物,再由其他事物派生到另外事物,有此推進,想象無限。發散性思維是人類創造開拓新領域的基礎[8]。主要有聯想和想象。聯想有形似聯想,意似聯想,因果聯想,反向聯想,敘事性聯想等。圖3是學生課堂上發散思維訓練,20步從一個圖形開始發散,最終回到這個圖形,不同認知水平發散不同圖形。“圖形敘事”側重創造性思維的理解。學生通過調研、分析、理解大師作品,練習在圖形敘事性表達中融入置換,正負形,矛盾空間、影子等創意方法從而深入理解。圖4學生對于魯迅的創意表現,運用了置換的創意手法,突出魯迅與書的關系,側面反映魯迅是個大文豪。“生活圖形”培養學生設計觀察能力,提高思維的敏銳度。創意思維并不是憑空產生,需要從生活、自然、文學中取經,從而能夠從邏輯思維、層次構架、文化屬性等創新圖形[9]。
二階:試驗階段,訓練學生對圖形表現力。創新圖形材料實驗室板塊,在兼容內容創意的基礎上探究材料感知提升圖形創意活力。材料的視覺機理和觸覺機理拓寬了創意的維度。靈活運用刻、拓、撕、拼貼、繪畫、攝影等多樣表現手法,使得讓圖形更富表現力和記憶點。圖5學生作品“閏土”材料創意表現,視覺上富有表現力。
三階:拓展階段,加強學生對圖形創新力。走進博物館,感受中國是個自信的圖形民族,從現代藝術、中西傳統圖形等用多維視角挖掘本土人文、傳統文化圖形多樣性。學生在作品創作中,靈活地把知識點、創意方法融入主題,探討對當代生活的觀察,對傳統文化、本土特色人文創新式的解讀,重塑本土文化創意圖形符號。從而達到觀物—思辨—造圖能力。
四階:創造階段,成果激活學生驅動力。學生打破手和腦(人腦/電腦)界限,合理地把圖形應用在海報以及相關衍生品(手機殼、本子、環保袋等)。通過淘寶定制,并通過微信公眾號、流媒體等傳播,讓其產生價值。學生看到自己創作圖形的手機殼,感受到學有所用,成果提升課程幸福感,激活學生專業興趣和驅動力。
“四階四能”教學內容,務實創意思維,使圖形創意課程從知識課堂轉向能力課堂。
(三)重組教學方式,“雙線”助知行合一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教育的目的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10]”。教學不是簡單學會這門課所需知識,更重要是掌握學習方法,激發學習自驅力,達到會學,從而學會并舉一反三。疫情常態化期間,圖形創意線下“金課”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知識促實踐,同時以實踐促知識掌握,從而達到知行合一。
1.雙線融合,深度教學:圖形創意課程線上、線下雙向并行,相互融合。教學實施路徑如圖6,現課堂以線下為主,占比75%,線上為輔,占比25%,根據課堂實效,靈活分配。線上教學資源由“平臺國家精品課程+直播課+私播課”組成。課前教師發布教學目標和任務清單,線上自學課堂知識點,學生帶著思考來課堂,老師更多的是給學生提供答疑解惑服務,以思促學,從而深化學生知識構建,達到能力轉移。
“雙線”課堂采用主題式、啟發式、游戲式組合的教學方式。如第一節課《讓思維飛起來》采用游戲式教學,教師手里拿著一張紙,以接龍的形式傳給學生,想象紙可以是什么?如圖7,把紙卷起來放在頭上是個帽子,把它捧在手里,是一束花,放在眼睛上是望遠鏡等,游戲式活躍教學現場,激發學生對“學”產生興趣。主題式教學中以啟發式激發學生反思,在思考中學習,1對1問答,讓課堂從單向的流動變成雙向互通。線上線下課堂均包含分享交流環節,如學生分析點評收集的案例,提高學生溝通能力,加強專業自信,有助于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課后學生可通過線上平臺留言、提問、交作業等。
教師利用碎片化時間,移動答疑,“學”與“教”互動促進深度學習。
2.手腦合一,知行教學:圖形創意課程強調手腦合一,注重實踐、實驗教學。搭建校地、校企實踐基地,如與當地的傘業集團建立合作,開發傘面圖形,實地調研,真題真做。理論結合實踐,有效提高學生圖形創造應用能力,同時服務地方文化經濟。教學物理空間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室,走進大自然、生活環境,開放的教學空間有利于塑造學生創造性思維。學校“圖形創意實驗室”“手印實驗室”助力創意圖形實踐。學生在實驗室創作作品時手腦聯動,將創造性思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知行合一。
“雙線”融合的知行教學,拓寬了“學”和“教”時空維度,是一種深度教學模式構建,也是未來教學的發展方向之一。
(四)重設教學評價,“點線”動態促學
圖形創意教學為避免課程考核和評價過于片面。線上線下結合,重設教學評價:課課評、階段評、結課評、跟蹤評,如圖8。貫穿學習的全過程、全階段。
1.課課評,環環把關
課課評占總評價的15%,線上、線下課堂結合。如圖9是在線平臺課堂報告,學情報告。結合師生問卷,如隨堂設置知識點問卷評價,了解學生習得情況,對于不懂的隨堂講解或課后錄制相關視頻。課課評的評價指標結合學生內部狀態和外部表現。外部表現包含課堂、問答、習作、作品等角度來評價。內部狀態從學生學習能動性、習得的幸福感、價值觀等角度來評價。課課評能夠及時反饋教學情況,環環把關助力學習。
2. 階段評,節點把控
階段評占總評價的25%,以一周為時間節點考核評。圖形創意課程為期四周四階教學,每周16學時一階段教學。階段評采用主觀客觀評價結合。圖10是節點式考核評價現場,現場是靈活,自由的,學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階段性學習成果,溝通交流,比較與鑒別,對標自己,良性激勵。學生查漏補缺,有效反饋并提出建議。教師通過在線學習報告和階段學習成果、學習態度進行動態觀察,動態調整課程節奏,促進學生完成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習能動性。
3.結課評,精準把脈
結課評占總評價的50%,是對課程總結性評價。評價包括師生互評,作品展示,第三方評價等環節。如作品展示環節,創新評優方式:大眾分+專業分。學生是大眾分,教師團隊是專業分,學生、老師現場匿名民主投票選優秀作品。以展促學,以學論教。社會企業或比賽命題需要結合第三方評價,學生、多位老師、社會企業一起評。使得評價更完善、民主、真實。
4.跟蹤評,持續促學
跟蹤評占總評價的10%。該課程屬于基礎課,是否真正實現課程目標,融會貫通需要看后續課程的聯動反饋以及課程輻射效應,跟蹤2個學期2次線上學評教。《圖形創意》結課后1周內推送線上展,可多方留言。同時積極把學生作品向相關賽事或企業推送。作品、賽事、科技創新項目、創新創業、論文等多維度多方面來進行課程評價。跟蹤評體現了評價的可持續和真實性,同時反哺了課程更優發展。
“課課+階段+結課+跟蹤”四點連線構成了完整的圖形創意課程考評體系,科學、全面、動態的反饋促進精準化教學。
四、未來金課建設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圖形創意線下“金課”建設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課程以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采用OBE理念,以學生成果為導向,從行業、社會、學情真實需求出發,與時俱進有計劃的迭代發展,優化課程目標,德知行同向同行。
圖11是將圖形創意課堂解構成11個元素(教學大綱、課程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庫、教師隊伍、實驗室、產學研、教學成果、教學評價),全維度構建。
首先,學校、政府建立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從頂層支持、助力課程改革。其次打造一支創新型教學團隊,培養和引進并重。通過講座、沙龍、workshop等培訓使得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雙向內修,引入教授、行業達人進行雙師型教學。再次持續完善圖形創意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如新形態教材互聯共享,拓寬學生思維力。接著注重實地調研和實踐的重要性,加強校企合作做到“學做一體,技藝并舉”。隨后動態創新評價體系,保障評價的真實性,重視評價反饋,以評促學。然后探索更有效的智慧教學,踐行“德知行合一”。最后構建可持續課堂教學生態。
結語
“金課”建設是培養卓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圖形創意線下“金課”建設解構課程組成元素,突破教學時空邊界,探索混合式“德知行合一”教學,創新“點線”評價機制,逐步實現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培養學生可持續的創新、學習能力,構建動態化圖形創意“金課”教學生態。給相關課程的“金課”建設提供經驗參考。
基金項目:1.浙江省教育廳項目:浙江省線下一流課程《圖形創意》(2019sylkc01);2.紹興市高等學校精品課程(SXSJP202115)。
參考文獻
[1]張志翔. 在"金課"建設中充分發揮高校教研室作用的思考[J]. 中國林業教育. 2020(38):7-12.
[2]蔡丹,修琳,劉回民等. 基于成果導向的食品科學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思路——以乳品科學與工藝為例[J]. 中國食品工業. 2021(20):116-118.
[3]林麗琴. 借助想象實現幾何概念有效建構——《認識射線、直線和角》的教與思[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19(20):83-85.
[4]陳紅梅.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以《圖形創意》課程為例[J].設計.2021(11):109-111.
[5]秦安建. 淺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美育的融合[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 2018(4):58-62.
[6]林建胡,陳志勇,陳香. 新時代"課程思政"視角下的育人模式改革探討[J]. 衡水學院學報. 2019(4):91-95.
[7]王巖. 文化翻譯理論視角下《道德經》數字翻譯研究——以辜正坤譯本為例[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1):103-108.
[8]童雯倩.分析圖形創意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策略[J]. 設計. 2021(13):141-143.
[9]王暄. 基于創造性思維的平面設計創意研究[J]. 長沙大學學報.2008(1):115-116.
[10]郭璟. 思維導圖:讓學生領略學習之美[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12):49.
[11]虞紫英,劉建鉛,蘇海林. 基于“兩性一度”的混合式課程 PBL 教學模式研究 ——以“女裝結構設計”課程為例[J]. 設計. 2020(3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