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
摘要:教師將支架式教學應用于地理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推動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教師要立足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實施支架式教學,促進學生理解地理知識、激活思維、提升核心素養。文章先論述了支架式教學的內涵,接著闡述了地理支架式教學的應用原則,然后介紹了基于思維發展的高中地理支架式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支架式教學;思維發展
教師要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課程內容,不僅要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并掌握地理知識,而且要注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與地理實踐力。支架式教學是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提出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借助支架獲取新知,在自主學習、協作探究中逐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架式教學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地理核心素養,滿足新課程標準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1? ?支架式教學的內涵
支架式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法是指一步一步地為學生學習提供適當的、小步調的線索或者提示(支架),讓學生通過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漸發現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逐步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
2? ?高中地理支架式教學的應用原則
2.1學生主體性原則
支架式教學模式下,要將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貫穿于地理教學的始終,教師根據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求地理知識的興趣,從而吸引學生順利地融入課堂。教師設置多層次、遞進式的問題,并結合輔助性的工具,引領學生自主探索、協作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組內互評等方式對課堂表現、合作交流等情況進行有效評估,促使學生能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
2.2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搭建支架的原則
依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搭建學習支架,他們無需幫助便可輕松地完成任務。只有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搭建支架,這樣的教學方式才有意義,才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搭建支架,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以生為本,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觀察學生之間的差異,明晰發展方向,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幫助與指引。
2.3立足生活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地理學科知識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教師要借助生活中的案例開展地理教學,以促進學生對生活地理內容的感知,提升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選擇能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案例,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支持與幫助。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參與地理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學習有價值的地理知識。教師要借助生活中的元素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3? ?高中地理支架式教學的流程
支架式教學要圍繞問題而展開,能引發學生獨立思考,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從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構建。支架式教學包括分析核心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呈現問題支架、引發自主探究、促進知識遷移等流程。
3.1分析核心問題,搭建問題支架
教師要根據地理課程標準及地理知識要點,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搭建逐層遞進的問題支架,將地理知識聯結成一個整體。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其可能需要的輔助支架,包括教材中的活動與案例、生活中的時事熱點、多媒體播放的視頻,也可以是教師手繪的圖片,讓學生借助這些支架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要分析知識的核心,并將之轉化為核心問題,讓學生在深入分析中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
教師要結合多種要素進行針對性提問,要基于地理課時、學生學情、生活實際設計核心問題,促進學生的分析與思考。教師要圍繞核心問題,結合每個小節的知識點提出問題,并逐步增加問題的難度,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完成小目標的基礎上,逐步向育人的總目標靠近,讓學生以立體化的形式了解地理知識,加深他們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3.2依托問題情境,引出教學要點
高中生需要具備思考、探究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借助情境,讓課堂變得更加立體,喚醒學生的探索熱情,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驅動學生由淺層學習向深層學習過渡,促進“教”與“學”的融合,及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借助問題情境推進教學順利進行,促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相關聯的思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可借助支架引領學生自主搭建概念框架,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脈絡,以加深他們對知識要點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討論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探究知識間的內在關系,思考某個地理概念與其他概念間的關聯,或者某個地理現象的影響因素,建立完善的知識框架,并將零散的內容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可設計一定層次、一定關系的問題,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知識間的關聯,構建完善的思維導圖,促進學生對知識要點的鞏固與梳理。
3.3呈現問題支架,實現輔助探究
教師以情境引入知識后,要通過設問的方式進一步呈現支架,引導學生構建知識。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問題支架的搭建能促進學生主動解決問題,構建知識體系。
3.3.1提供信息支架
教師呈現問題后,由于學生的認知經驗不足,他們往往不能及時準確地回答教師的問題。為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信息支持,促進所學知識與學習任務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搭建信息支架,可以彌補學生的知識不足,讓知識之間重新建立聯系,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教師為學生提供已有知識作為支撐,讓學生借助熟悉的資料建立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3.3.2提供范例支架
教師可以通過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值得借鑒、類比的例子啟發學生思考,加深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培養其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教師要借助學案引導,引領學生分析事物特點,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提升。
3.3.3提供建議支架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各種障礙,使其難以理解新的知識,教師要及時給學生提供建議,幫助他們攻克難關,促進其對知識的構建。在學生獨立探索、合作交流中遇到疑惑點、障礙點時,教師需要為他們搭建建議支架,以幫助他們理解這些知識點。建議支架相對于其他支架而言,顯得直觀、干脆。在其他支架無法引領學生抵達最近發展區時,教師為學生提供適當建議,可以讓他們盡快擺脫困境,順利實現知識構建。建議支架直指問題的關鍵,能有效節約課堂時間,調動學生探索求知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學生沒有思路時為他們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在學生討論時,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學生容易忽略的細節內容,或者對討論的內容加以引導,或者解決學生自學過程中的疑惑。建議支架可以給學生帶來適當的幫助與提示,能促進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提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3.4提供情感支架
情感也是影響學生深入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要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傳遞。教師應搭建情感支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地理學習材料要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建立關聯,才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驅使他們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結合日常生活搭建情感支架,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
3.4自主協作融合構建知識體系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搭建問題支架,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導向。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自主探索,以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要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間,并為他們呈現輔助支架,促進其對問題的探究,當他們的學習能力提升后,逐步撤銷舊的支架,并依據課堂動態適時搭建新的支架,讓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深入。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狀態,了解學生在探究中的表現,對他們的亮點予以及時肯定,或者提出恰當的建議,以促進其突破障礙、解決問題,完善知識體系。
對于一些邏輯性較強的地理知識,學生自學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要引導他們分組協作完成任務,促進問題的解決。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能力進行異質分組,確保每個小組的學習水平均衡。小組內成員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分享、表達,促進了觀點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從而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3.5評價學習過程,形成新的問題
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估,要關注學生在知識構建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合作中的表現、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思維的發展情況。教師要評估學生的語言表達、溝通交流、創新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學生反思,讓他們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以促進其全面發展。為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借助問題情境,生成新的問題。學生在探究新知識時,能結合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促進新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與內化,讓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獲得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師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參與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建立有效的問題解決框架,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妍君,段玉山,周維國.支架式教學促進綜合思維進階:以“中國分區河流量過程曲線圖”為例[J].地理教學,2020(21):19-25.
[2]李富榮.巧搭支架,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以《營造地表形勢的力量》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33):255-256.
[3]耿歡.支架式教學的設計與實例:以“湯加火山爆發及其影響”為例[J].地理教學,2023(1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