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昊
[摘 要]思想政治課敘事應追求將宏大時代敘事轉化為個體生命敘事,以合適的故事彰顯學科的生命溫度和人文關懷。教師在思想政治課中敘述的故事應具備思想性、真實性、思辨性等基本特質。在思想政治課敘事教學中,要避免“無情節、無情趣、無情感”的無用故事,追求“有意思、有意義、有意味”的有效敘事,以實現基于真實生活的、真正有生命力的真誠交流和分享。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敘事教學;故事建構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1-0049-03
故事具有天然吸引力、豐富情感和典型示范等特質,能成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載體。在思想政治課敘事教學中,故事能將抽象內容情境化、教材語言生活化、情感體驗真實化、德育作用隱性化。敘事是基礎,說理是內核,教師應在敘事中滲透價值理念,自然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合適的思想政治課故事
思想政治課中敘述的故事,可以是他人的故事、社會的故事、時代的故事、中國的故事,故事內容豐富、來源廣泛。對教師來說,則應當去敘述合適的故事,不僅要敘述過去的故事,還要敘述現在的故事;不僅要敘述自己的故事,還要敘述別人的故事;不僅要敘述身邊的故事,還要敘述中國的故事。思想政治教師應追求將宏大敘事轉化為個體生命敘事,追求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對于思想政治課來說,教師個人經歷過的事,是合適的故事,講述教師生動深刻的人生體驗,能更好地彰顯學科特有的生命溫度和人文關懷。
并非每一個零散的、不自覺的生命體驗都能成為一個好的教學故事,在思想政治課敘事教學中,教師應講述系統的、結構化的故事。教師在思想政治課中敘述的故事應具備三個特質。一是思想性。故事應突出正確的道德導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這既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是學科的根本特征。二是真實性。以生活細節豐盈故事情節,以真情實感豐潤人物形象,借人物之口道明價值追求,從而實現學科邏輯和生活邏輯的統一。三是思辨性。故事應反映真實生活,而真實的生活善惡交織、美丑并存,本就是復雜的、兩難的。思想政治課應為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現代公民作準備。在敘事中凝練出思辨性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時,能始終作出正確選擇并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避免“無情節、無情趣、無情感”的無用故事
如在課題為“立足職場有法寶”的大市公開課中,筆者選擇以敘事方式開展教學。第一次試講中,筆者呈現了以下的故事和問題。
第一幕 大公司的生活
小王本碩就讀于某985高校,畢業后入職某教育行業大公司,該公司采用996工作制,因此,小王工作很忙,精神壓力也大。身處教育行業,她時刻隱藏自己的宗教信仰,因為她認為有宗教信仰不利于自身發展。此外,她認為如果35歲之前無法在此行業成為中層管理者,將面臨中年危機,可能被裁員。
問題1:你是否有勇氣對996工作制說“不”?
問題2:依據法律,教育工作者能否有宗教信仰?
問題3:依據法律,你如何看待女性的職場與人生只能選其一的現象?
第二幕 前公司的獵殺
在年度職工體檢中,小王發現自己多項指標異常,于是決定離職。她跳槽去了一家規模較小的同類公司。但她在與前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時,還簽了《競業限制協議》,該協議規定,若離職,她在一年內不得從事本行業任何工作,不得為與前公司存在競爭關系的單位提供任何形式的勞動。她離職后還收到前公司發來的 《履行競業義務通知書》,上面寫著:如違約,需一次性支付違約金,違約金標準是競業限制期限內競業限制補償金總額的5倍。
小王跳槽同類公司的事被前公司發現了,前公司進行勞動競業起訴。
法庭上,前公司提出,在小王競業期間,公司共支付給小王競業限制補償金101003.04元,因小王違反競業限制義務,根據《履行競業義務通知書》,需返還補償金,并一次性支付違約金,違約金標準是競業限制期限內競業限制補償金總額的5倍,即505015.2元,并且應當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
小王辯稱:與勞動合同一起簽的《競業限制協議》只規定“若違約,違約金數額為公司向其支付的競業禁止補償金數額”,并未指出5倍的賠償標準,離職后收到的《履行競業義務通知書》,自己簽字只是表明收到,并不認可其中的賠償標準。
為此兩方爭執不下。
問題:如果你是法官,你如何判決?
第三幕 做好“隱形人”
小王脆弱又迷茫,她覺得自己似乎沒有做錯什么事,現在卻像個“違法分子”。現在,她已經再次入職,新工作證上面印著假的名字,且沒有照片。在公司的系統中,查不到她的任何真實信息。她成了“隱形人”。
問題:勞動者該如何維權?
上述的故事和設問看似完整,有真實情節,還關聯了教材知識,但筆者在試講時,學生反應平淡,整體氛圍沉悶,沒有達到敘事應有的效果,是一次失敗的試講。筆者多次反思課堂,發現此故事設計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太注重“良構故事”。“良構故事”是為直接揭示知識而人為設計好的故事。在本次敘事中,教師以旁觀者的視角,過分重視故事的再現,對故事沒有進行結構化的處理,而是平鋪直敘,以至于故事像流水賬一樣,既無情節,又無情趣,更無情感。整個敘事是沒有意外、沒有留白、沒有啟發的“良構故事”。
二是太側重“講授教學”。整個敘事過程,仍是教師講故事、學生答問題。“良構故事”本身的缺點導致由其產生的問題顯得呆板僵硬,缺乏思辨空間,學生要么無從作答,要么給出的答案過于簡單。
三是太重視“負面批判”。整個故事講述了某大公司職工在行業競業協議的制約下,職業發展受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象。但整個故事沒有體現公正的力量,令人頓生無力感,以至于課堂上學生沉悶不語、郁郁不樂。
三、追求“有意思、有意義、有意味”的有效敘事
針對以上三大問題,筆者對第一次試講進行了多次修改打磨,最終的故事和問題如下。
立足職場有法寶
——她不想做沉默的羔羊
第一幕 大公司的生活
老友大學畢業后,順利入職一家互聯網教育行業大公司。大公司是自由的,只要績效考核達標,沒有人在意員工的個人生活。
老友盡心工作,用心生活。同事在加班的時候,她準時下班,周末從不帶工作手機,還按時去教堂做禮拜。她的主管很溫和,似乎一點不介意。
懷孕后,老友欣喜不已,與主管分享喜訊。主管溫和一笑,說會向公司申請將老友調到工作輕松點的崗位。
調崗順利,老友不再接到繁重的任務和項目。生產之期將至,老友回家休息。然而公司給她寄來了她全部的個人物品,還有一張《解除勞動關系通知書》:因公司業務調整,需優化人員結構。公司著力發展在線教育,需要能全身心投入的員工。感謝付出!
老友再也聯系不上主管。
問題:請小組合作,推斷公司辭退老友的原因。請結合教材內容說說老友該如何依法維權,并出具一份勞動爭議申訴書。
第二幕 離職的后患
老友維權成功回到公司但遭遇隱形排擠,最終憤而離職,去家鄉的一所小公司任職。小公司是安逸的,沒有要繁重的工作任務,而且離家近,能陪伴父母,同事間的相處也溫情和睦。但是《競業限制協議》的限制,令她倍感壓力。新公司理解她的處境,也欣賞她的能力,幫她以假名字入職,采取一系列措施規避前公司的競業限制。
一再小心的老友,還是被前公司發現了。前公司確認了她新就職的單位,立刻進行了勞動競業起訴。
法庭上,前公司提出,在老友競業期間,公司共支付給老友競業限制補償金101003.04元,因老友違反競業限制義務,根據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需返還補償金,并一次性支付違約金,違約金標準是競業限制期限內競業限制補償金總額的10倍,即1010030.4元,并且應當繼續履行競業限制義務。
老友辯稱:此勞動合同定的競業賠償標準,與同類公司相比明顯過高。且法律規定,賠償標準不超過補償金的3倍。
問題1:老友簽的這份勞動合同,存在哪些問題?(展示其中的不合理條款)
問題2:請你根據勞動法的相關條文,嘗試做出合理判決。
第三幕 維權的思考
最近一次見老友是春天的時候,萬物復蘇。她與前公司的訴訟最終勝訴。新公司理解她的難處,讓她休息半年,等競業限制期限過去,再回來上班。她現今在家里陪著父母和孩子,也期待回去工作,與同事們再相見。
老友第一次依法維權成功,但被公司排擠,最終離職;第二次仍堅持依法維權,終有好結果。因為依法維權,老友從遠方高薪的大公司,最終回到了家鄉,一路波折。
問題1:你會選擇做被槍打的出頭鳥,還是沉默的羔羊?
問題2:遠方和家鄉,你會如何選擇?
終稿故事相較于初稿,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構建了有意思、有意義、有意味的故事課堂。
一是從“良構故事”轉變為“劣構故事”。“劣構故事”是對真實生活的采樣,并予以藝術加工,教材中無直接對應的知識,因此“劣構故事”有利于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和思考。終稿故事的視角由初稿的旁觀者變為身邊人,并借助文學化語言、細節描述、意象創建,使故事變得更加復雜生動、真實可感。終稿故事不再簡單直接,而是波折叢生,學生隨著人物的經歷心緒波動:因遠方大公司的冷酷徒增不幸,因法院公正的審判感激涕零,又因家鄉小公司的溫情心懷希望。這樣的故事實現了“有意思”。
二是從“講授教學”轉變為“活動課堂”。新課程標準主張的活動型學科課程不僅強調實踐活動,而且重視思維活動。思維活動是圍繞思辨性問題展開的頭腦風暴。由終稿故事提出的問題都是基于真實生活產生的真問題,需要學生合作探究、批判思考。如仿寫勞動爭議申訴書、檢查勞動合同的漏洞、查閱法條作出判決等問題,學生聽聞而不曾了解,了解而不曾直面,直面而不曾解決。對這些問題的思辨過程就是對未來生活問題的預演,從而實現了“有意義”。
三是從“負面批判”轉變為“正面育人”。初稿故事講述了職場不公、維權受阻,負面情緒過多,又無充分的正面情感和道理引導,弱化了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效果。終稿故事依然揭露職場不公、維權艱難的社會問題,但展現了維權成功、心懷希望的美好結局。過程中老友遭遇了不公,她也有未遵守條約、履行義務的過錯。職場有不順心的一面,也有暖心一面;維權之路坎坷,但正義常在。面對職場波瀾,終稿故事中的老友不想做沉默的羔羊,而選擇做被槍打的出頭鳥,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呢?學生的發言鏗鏘有力,教師順勢總結:“法律不保護躺在權利的椅子上睡覺的人。不行使權利,終將失去權利。若人人都退讓,不去維權,勞動關系只會日益不平等、職場環境只會日益烏煙瘴氣。平等的勞動關系、健康的勞動環境,需要每一位勞動者在履行好義務的同時,敢于依法捍衛自身的勞動權利。”完成價值引領后已是課堂尾聲,筆者向學生提出最后一個問題:幾年后的你們,就業時會選擇遠方還是家鄉?學生深思。課堂結束,但學生對未來生活的思考遠未結束,實現了“有意味”。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次失敗的試講,孕生出一堂成功的公開課。思想政治課敘事,是教師對生命的自我感悟與表達。一個包含著教師生命歷程與理性思考的故事,能引發學生的感性對話和熱情共鳴。這樣敘事教學不再是程序化的說教,而是基于真實生活的、真正有生命力的真誠交流和分享。
[? ?參? ?考? ?文? ?獻? ?]
[1]? 朱明光.關于活動型思想政治課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4):4-7.
[2]? 李昱蓉.基于劣構問題解決的深度學習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28):31-32.
[3]? 李勇斌.思想政治課敘事教學研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5):25-27.
[4]? 呂萍,毛新普.政治課中負面素材的應用價值及教學實施[J].教學與管理,2020(16):64-66.
[5]? 陳昌龍.講好中國故事三“面向”[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1):51-52.
[6]? 劉依.身邊的中國故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8):61-62.
[7]? 魏星.追求教學的故事化表達[J].江蘇教育,2022(9):1.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