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文章指出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目標不明確、資源分散、方法落后以及評估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文章提出了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該模式主要包括明確教育目標、整合全方位教育資源、采用效果導向的教育方法以及建立多元立體的評估體系四個方面。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成效說明了上述模式在實踐中的可行性,證實了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合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6-0138-05
在社會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產品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以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1]。現在,許多高等教育機構已經意識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并積極開展相關教育活動。一些高校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機構或中心[2-3],提供創新創業課程、導師指導和創業資源支持,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平臺。
然而,當前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目標不明確、資源分散、方法落后以及評估體系不完善等問題[4-5],這些問題影響著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從明確教育目標、全方位整合教育資源、采用效果導向的教育方法以及建立多元立體的評估體系四個方面進行改進,以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創業教育目標不明確
缺乏明確目標的創新創業教育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教育的整體效果產生負面影響[6]。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如果目標模糊,教師可能會對應教授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應采用的教學方法感到困惑;另一方面,目標不明確可能會削弱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導致他們感到迷茫,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效,也可能會對他們未來的創新創業產生負面影響。
(二)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分散
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著資源分散的問題,這給其質量和效果帶來了負面影響[7]。大部分學校主要將資源集中在課程設計和師資力量方面,而其他方面的資源供給相對薄弱,這導致學生獲得的實踐機會和創業項目支持不足。孵化機構則關注場地設施和資金支持,而對課程設計和師資培養的關注相對不足,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政府的支持主要集中在政策引領和資金支持方面,缺乏對各方面資源的整合和協調,導致資源分布散亂,缺乏內在的邏輯結構和關聯性。
(三)創新創業教育方法落后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中,傳統的教育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市場的需求。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8]。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材較為理論化,實踐性和針對性不足。此外,創新創業教育還需要與行業和企業緊密合作,了解最新的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然而,傳統的教育方法往往與實際應用脫節,難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創新創業教育評估體系不完善
當前的評估體系相對滯后,主要依賴于期末考核等終結性評價方式[9],難以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發展。雖然一些學校嘗試將創新創業活動作為評估形式,如大賽和項目孵化,但由于項目運行周期較長,因此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評估實際效益。此外,在教育評估過程中,缺乏深入的結果分析和與其他教學環節的密切聯系,無法充分發揮評估結果的導向作用。評估與目標、內容和方法之間缺乏良好的耦合關系[10],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水平發展。
二、產教科教雙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旨在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主要包括明確教育目標、整合全方位教育資源、采用效果導向的教育方法以及建立多元立體的評估體系四個方面(見圖1)。
(一)明確“五維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目標
要明確“五維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即培養學生的產品思維、創新意識、科學素養、工程能力和創業精神。該目標應該具體、可衡量,并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11]。具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見表1。
通過五個維度的能力培養,可以提高學生在產品開發、創新研究、工程項目和創新創業等方面的綜合素質。目標可以根據不同學校和專業的特點進行調整和補充,以確保目標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例如,對于工程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加強工程能力的培養,包括設計和制造的技能;對于商科類專業的學生,可以加強創業精神和商業思維的培養,包括市場調研和商業模式設計等。在目標制訂過程中,還需要充分考慮創業教育與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的結合。目標應該具有實際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夠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
(二)整合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
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整體建設是關鍵,也是影響人才培養成效的重要環節。為了解決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分散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整合和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資源。
1.整合學校資源。建立跨學科的教師團隊,包括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和從業人員,使其共同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設計和教學。鼓勵教師開展創新創業研究和實踐,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
2.整合學生資源。設立創新創業學生組織或俱樂部,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臺。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和競賽,提升實踐能力、豐富創業經驗。提供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和支持服務,包括導師指導、資源支持等。
3.整合實踐資源。與企業、孵化機構等合作,提供實踐機會和項目支持。建立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提供創業場地、設備和資金支持,為學生創業提供便利條件。實施創新創業導師制度,邀請成功創業者或行業專家擔任導師,為學生提供指導和支持。
4.整合資金資源。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基金,集中管理和分配教育經費,用于創新創業項目的培育和支持。吸引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捐贈,增加創新創業教育的資金來源。
(三)采用效果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方法
1.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相結合。通過項目驅動教學,促使學生在專業課程中將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這種項目驅動教學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應對挑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在實際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2.引入行業案例和科研項目。通過引入真實的創新創業案例,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的創新實踐和成功案例,進而了解市場需求、行業趨勢和創新機會,為他們將來創業或就業提供寶貴的參考,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激情。同時,引入科研項目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3.創新創業活動與競賽相結合。組織創新創業競賽和活動,如創業計劃比賽、創新產品設計比賽、創業項目孵化等,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
4.企業文化與創新創業文化相結合。將企業文化與創新創業文化結合起來,可以創造一個積極向上、激勵創新的工作環境。企業文化可以使員工明確企業目標和價值觀,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創新創業文化則可以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兩者可以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提高學生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四)建立多元立體的創新創業教育評估體系
多元立體的創新創業教育評估體系包括知識評估體系、能力評估體系和實踐評估體系。
1.設立知識評估體系。通過考試和論文寫作等方式,評估學生在創新創業領域的知識儲備和理解程度,包括對創新創業理論的掌握,對市場、技術和商業環境的理解,以及對相關政策和法規的認識。
2.建立能力評估體系。通過個人項目報告、團隊項目評估、演講或展示等方式,評估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所需的各種能力,包括創新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等。
3.創建實踐評估體系。這個體系通過創業項目報告、項目展示和實地考察等方式,評估學生在實際創新創業活動中的表現和成果,包括參與創業項目的經歷、創業計劃的設計和執行情況、創業項目的商業模式和市場競爭力等。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成效
近年來,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突破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積極探索并深入實施“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教育模式,通過緊密結合產業需求,以高水平科研項目為載體,不斷優化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內容和實踐項目體系,為學生提供了更具前瞻性和實踐性的學習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潛能。自2018年至今,經過幾年的教育改革實踐,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應用成效顯著。
(一)突破傳統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念,實現“產教融合、科教融合”
在課程設置上,增加與科研及產業前沿相關的創新創業課程,開發了“衛星導航信息處理”創新創業系列課程體系,研制了“衛星導航信息處理實驗平臺”,有效地支持了創新創業系列課程的開展,使學生獲得了更豐富的創新實踐的體驗。開展科研項目案例教學,以項目為驅動、以創客中心為支撐,使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更加緊密關聯,讓創新創業項目更貼近實際產業需求。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平臺。聘請具有企業經驗的兼職教師,進行產教交流,促進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對接。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的緊密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基于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學院獲得安徽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兩項,這進一步證實了該教育模式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的顯著作用。
(二)學生個體的“增值”效應凸顯
學院通過實施一系列改革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學生積極參與“基于北斗的姿態測量”“北斗地質安全監測”“北斗導航無人船”和“北斗水利工程監測”等科研項目,獲得了眾多新技術成果。學生踴躍申報并積極承擔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數量超過30項。學生在省級以上競賽中斬獲20余項獎項,其中包括“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通過企業引導和政府支持,學院還成功孵化了多家學生創業公司,為學生搭建了創業平臺。在就業方面,部分學生進入知名企業工作,許多學生進入對口企業工作,為相關產業發展貢獻力量。總體來說,學院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質量都得到顯著提高。
四、結語
本文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改進對策以及改革成效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首先指出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目標不明確、資源分散、方法落后和評估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接著提出明確教育目標、整合全方位教育資源、采用效果導向的教育方法以及建立多元立體的評估體系四個方面的對策;最后對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成效進行介紹,說明“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模式在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力和提升教學效果方面成效顯著。希望能夠為我國高校開展高質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參考。
[ 參 考 文 獻 ]
[1] 趙茜.“五育”并舉導向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4):113-118.
[2] 孫琿,王婉霞,張鵬,等.課程思政視域下理工科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分析[J].大學教育,2022(3):37-39.
[3] 劉家明,王海霞.多邊平臺視域下高校創業孵化中心的轉型:方向、路徑與建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85-188.
[4] 卓澤林,龍澤海,徐星蕾.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及困境:一項循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2(6):80-88.
[5] 尹金榮,吳維東,任聰靜,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困境、對策及展望:基于浙江大學20年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150-154.
[6] 范躍進.全球化時代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與實現路徑[J].山東高等教育,2017,5(1):1-5.
[7] 姚亮.資源整合: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的構建[J].綏化學院學報,2023,43(8):111-113.
[8] 李厚銳,于曉宇.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協同發展策略研究:組織變革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23,43(7):78-84.
[9] 王建梁,劉海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量化評價探索:印度阿塔爾排名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10):50-61.
[10] 王敬國.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18):48-50.
[11] 常颯颯,王占仁.歐盟創業教育評價的類型、工具與發展趨勢[J].大學教育科學,2018(6):74-80.
[責任編輯: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