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夢
摘 要:相比較小學的其他學科而言,數學學科的學習難度會更高一些,對學生的思維邏輯和綜合能力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其中解題能力的強弱更是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直接掛鉤,因而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重中之重的地位。鑒于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對學生的解題能力予以重視并加大培養力度,通過教學模式的轉變、培養計劃的制訂以及教學手段的創新來幫助學生實現解題能力的快速提升,以此推動學生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解題能力 培養策略
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總是被知識灌輸與題海訓練所占領,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苦不堪言,光是課堂參與的興趣都很難產生,更不要說解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面對這樣的不利局面,教師該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呢?本文便是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阻礙學生解題能力培養的因素,提出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培養的阻礙因素
(一)教學模式不合理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教師總是居于課堂的中心地位,所有教學活動的主導權都掌握在教師手里。為了保障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及課堂秩序不被擾亂,教師很少會給予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這樣極其不合理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學習狀態每況愈下,解題興趣更是所剩無幾。
(二)文字感知不到位
解題的首要前提便是審題,通過對題干的準確理解來獲取有效信息,如此便能夠在最大限度內保證解題的正確率。然而,很多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文化基礎較為薄弱,普遍存在著對文字感知不到位的現象,遇到字數偏多的題目就很難快速篩選出其中的關鍵字詞,時間的緊迫使得學生還未找準思路方向便開始解題,這樣盲目解題的結果自然不會理想。
(三)解題思維不靈活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極易被外界事物所影響,尤其容易受到教師主觀思想和教材正確答案的束縛,這就導致學生的解題思維越來越不靈活,解題能力也越來越受限。
二、小學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改進教學模式,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比較偏向應試化,教師的主導地位完全覆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獲得理想的學科成績,整個教學過程除了知識灌輸便是題海訓練,這樣單一又無趣的教學模式不但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產生極大的束縛。鑒于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當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改進所使用的教學模式,既要保障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能夠充分凸顯,又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維發散與自主探索空間,從而為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奠定良好的思維基礎。
例如,在簡單的加法運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以往的直述式教學轉換為問題探究式教學,通過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和探究。這樣一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便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不斷的互動交流使得學生的解題思路越來越清晰、全面,回答問題的正確率也非常高。
(二)增強文字感知能力,提升學生審題水準
受年齡和生活經歷的限制,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與理解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對文字的感知能力非常薄弱,往往剛到審題這一步便已是問題頻出,解題方向都沒能找準就迫不及待地動筆答題,由錯誤的思路得出錯誤的答案。鑒于此,教師在面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既要幫助學生扎實數學知識基礎,又要鍛煉和增強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確保學生在審題時能夠正確把握題意,從而提升審題水準和解題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新的習題類型時,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審題,通過仔細閱讀來找出題干中的有效信息,并將所得信息進行篩選,獲取正確的解題方向。在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下,學生對新題型的印象會十分深刻,遇到類似的問題也不會出現還未審清題意便盲目答題的情況了。
(三)注重實踐應用,拓寬學生解題思維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總是習慣于將知識學習和實踐應用分開進行,兩者之間失去了關聯就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與能力發展不協調現象的出現。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還要注重實踐應用環節的設立,通過知識學習與解題訓練的有機結合,有效拓寬學生的解題思維,豐富學生的解題方法,從而實現學生解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例如,在運算定律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為學生展示一些不同類型的運算題目,或是結合同一道題目向學生講解多種運算方法,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啟發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學生的思維被課本案例所束縛。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對學生的解題能力予以重視并加大培養力度,通過教學模式的轉變、培養計劃的制訂以及教學手段的創新來幫助學生實現解題能力的快速提升,以此來推動學生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芬.小學數學如何提升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J].赤子,2017(033).
[2]況志堅.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J].開心:素質教育,2017(12).
[3]黃秀云.新課改下小學解題能力培養策略[J].數學大世界(小學五、六年級版),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