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鈺潔 張橋英 易國巧 周毅
摘 要:跨學科教學是認知現實世界的必然,也是提升核心素養的需要。本文基于熱點事件——貴州“村BA”及其巨大輻射效應,以地理核心素養為導向,創設真實情境,重構教學內容,打破學科壁壘,設計“地理+政治”跨學科主題式教學,實現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跨學科教學融合,進一步強化課程的協同育人功能。
關鍵詞:跨學科主題教學;核心素養;村BA;高中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7-0026-05
一、跨學科主題式教學的內涵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出,要重視問題式教學,以問題的發現與解決為要旨。主題式教學作為問題式教學的分支,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作用。主題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以建構主義、人本主義等教育理論為指導,將教學目標分解整合,以區域為載體創設新情境,將區域的典型地理特征承載于精選的若干個核心主題中,師生共同圍繞核心主題開展的一系列探究活動[1]。
跨學科教學是指以一個學科為中心,圍繞學科內的中心題目,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對所指向的共同題目進行加工和設計的教學[2]。主題式教學圍繞特定主題,創設相應情境,以問題鏈形式幫助學生以不同視角、不同學科的思維方法綜合解決問題,改變以往單一學科思維解決問題的形式,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地理跨學科主題式教學指師生圍繞某一研究主題,運用各科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思維等,開展具有研究特征的綜合實踐教學。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新時代背景下,地理問題同實際生活聯系更加緊密??鐚W科教學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的整體性更強,形成結構化的知識和思維,能夠用全面的觀點和思維去認識客觀世界和解決實際問題[3]?;诖耍疚拈_展跨學科主題式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以加強綜合課程建設,完善綜合課程科目設置并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地理+政治”學科融合的教學路徑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與區域性的特點,兼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兩種屬性,對于解決當代社會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具有不可否認的巨大作用;高中政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在地理學中,離不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參與,如地層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過程中,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這也是政治學科里“科學精神”的體現,除此之外,在修建水庫,移民搬遷做決策時,除了需考慮自然環境的影響因素,往往還需要群策群力、集中民智,這是政治學科里“公共參與”的體現。在地理教學中,需要這樣的方法與思想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圖1)。
1.教學前——尋找情境素材,應用教學
從每年國家相關部門頒布的法律、政策和召開的會議等可尋找和發現許多同地理相關的內容,這為地理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問題解決提供了多樣化情境。例如,202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明確提到: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上述材料可作為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的教學素材,讓學生認識到資源、環境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使學生得到情感升華,培養其家國情懷。二十大還提到綠色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規劃發展,這恰好也是人地協調觀的體現。
2.教學中——培養“地理+政治”素養,協同育人
高中政治學科中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四個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機聯系的,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4]。在地理教學中,許多地理知識與地理現象內容邏輯性比較強,以大氣的受熱過程為例,需牢牢堅持唯物辯證法思想——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的,“牽一發而動全身”,如“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這三句話概括了大氣的受熱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太陽輻射是大氣受熱的根本熱源,也是受熱過程的前提條件。另外,“人地協調觀”強調人類社會要更好地發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協調好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特別是在處理生態環境脆弱區問題時,一定要考慮當地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保護環境,這與唯物辯證法里的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方法論不謀而和。地理教學中蘊含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也說明了“地理+政治”跨學科教學的合理性。
3.教學后——匯集師資力量,總結反思
對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何設置課程、如何選擇教學情境、如何進行教學評價等,應對此類問題進行反思。在進行跨學科教學反思時,應綜合考慮多學科教師的意見,從不同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用整體論的思想進行探討,反思在本堂課中,學生是否達到了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綜合思維達到了何種水平等;學生是否體現了政治學科的教學目標、如何檢驗等。只有不斷總結跨學科課堂中反映的問題,不斷進行修正,才能為以后的跨學科融合之路奠定良好基礎。
三、跨學科主題式教學案例設計
跨學科主題式教學首先應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研讀兩門科目教材,明確教學的主題;再通過對比兩者的學科核心素養,在地理教學中,融入對學生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能力的培養,結合真實、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得到提高,從而達到跨學科教學的目的(圖2)。
1.搭建跨學科任務群
(1)分析學情,調查學習狀況
政治和地理的跨學科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類型有較高要求,跨學科教學要求學生改變以往單一視角分析問題的方法,應用地理的綜合思維和政治的整體論作為地理、政治跨學科教學的基礎,培養學生用綜合觀點認識、分析事物的思維方法和能力。
(2)研讀教材,明確教學主題
教學主題在課堂中起統攝和引領作用。以主題為中心,運用相關方法,串聯碎片化知識,構建系統知識框架,這也是主題式教學的特色[5]?!暗乩?政治”的跨學科主題式教學中主題的選擇是地理學科和政治學科的有機整合。選擇一個合適的教學主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基于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區域性,通過查閱教科書和課程標準,結合當下時事熱點“村BA”及其輻射影響,最終確定教學主題——貴州“村BA”下的鄉村振興。
(3)立足核心素養,總結教學目標
通過對比地理、政治兩個學科的課程標準,以“貴州‘村BA下的鄉村振興”為主題,結合政治學科中公共參與的行為及活動,結合學生學情,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诖耍P者將教學目標確立如下:①結合地圖,說明臺江縣臺盤村所處的地理位置、大致范圍(區域認知);②結合相關案例,分析“村BA”火爆的原因(綜合思維);③闡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我國的重要性,討論我國各族人民應如何友好相處(黨的認同,公共參與);④從“村BA ”到舉辦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應如何發展鄉村振興之路(科學精神)。
2.基于真實生活,創設主題式情境
“村BA”是貴州黔東南州臺盤村的一項傳統活動,可以溯源到1936年。每逢農歷六月六 “吃新節”,當地村民都會舉辦踩鼓、斗牛、唱苗歌等賽事,其中籃球賽是大眾參與度最廣、現場最熱鬧的一項體育活動。臺盤村堅持“村BA”姓“村”,凸顯地方的文化火種,這是優秀的鄉村文化資源。尊重文化的群眾性,讓鄉村文化向著更加廣闊、更有開創性的方向發展,每個地區都能打造屬于自己的“村BA”,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村“BA”背景下,“以賽促健、以賽促文、以賽促旅、以賽促產、以賽促消、以賽促興”,全面展示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促進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可以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圖3)。
根據查找的相關資料,將新聞記錄與地理、政治學科的課標相結合,確定了以下三個主題:人民當家做主、區域發展和鄉村振興,以“主題+問題鏈”的形式開展情境建構(表1)。
3.進行教學評價,檢驗學習成果
新課程的教學評價強調情境中人的素養形成與水平劃分,這就要求要搜集、處理、呈現真實的問題,要有指向解決真實問題的問題設計[6]。結合表現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兩種評價方式,從學生的問題回答水平檢驗其學習成果,評價標準應包括學生答案內容的豐富度。評價主體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教師評價,學生主體也參與進來,以學生自評和教師參評為主。評價量表如表2所示。
四、結語
1.參考熱點,選擇情境
教師在進行跨學科教學設計時,可通過關注近幾年的新聞熱點,積極從互聯網、自媒體等渠道收集教學素材,選擇合適的情境。基于“村BA”熱點事件,選擇“地理+政治”進行跨學科融合。以“小球帶動大球”的理念帶動臺盤村發展;以“體育IP+產業”的形式促進鄉村振興,這為“地理+政治”的跨學科教學搭建了橋梁。
2.評價多樣,檢驗成果
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可采取以表現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斯蒂金斯強調表現性評價是基于對展示技能過程的觀察,或基于對創造成果的評價。在評價主體方面,不應局限于教師,可采取學生自評、教師參評的方式。評價形式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有利于檢驗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成果。
3.集思廣益,設計課例
沿海省份,如浙江、江蘇等地已開始跨學科課堂的試驗,但仍然存在“拼盤式”教學問題,部分課堂形式大于內容,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前,跨學科教學處于發展初期,地理跨學科教學設計較少,并且實踐有一定難度,需各位學者、同行共同努力,打破學科內部間的知識壁壘,加強學科聯系,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集思廣益,設計巧妙的、“一氣呵成”的跨學科課堂,落實學生多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1] 呂鳳秀,梅國紅.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二區域地理主題式教學策略探析[J].地理教學,2017(16):30-34,46.
[2] 杜惠潔,舒爾茨.德國跨學科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34(8):28-32.
[3] 姜永清,張文革.核心素養培養導向下初中地理加強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創新實踐[J].地理教育,2023(3):58-61.
[4] 郭麗麗.素養導向下的議題式教學設計——以“實現人生的價值”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3):36-37.
[5] 張旖旎,王譯民,張爭勝.高中地理主題式跨學科教學設計——以“領海主權的時空證據”為例[J].地理教學,2023(7):31-35,59.
[6] 吳剛.新課改中地理教學與評價工作實踐與思考[J].地理教育,2019(4):24-26.
通信作者:張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