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導師負責制;內分泌代謝病學;進修教育;個性化教學;科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志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5.02.013
內分泌代謝病學(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是臨床醫學中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主要任務是研究內分泌系統及代謝性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和診治方法。隨著診斷方法、治療藥物、基因機制研究的快速發展,內分泌代謝病學知識更加豐富,診斷標準、診療措施和治療原則的不斷更新,要求內分泌科醫生持續學習,及時更新醫學知識,交流診療經驗,掌握最新診療技術,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傳統的進修教育以教師講授知識、概念、診療常規及進展為主,多為講座式的單向信息傳遞,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性的學習體驗,導致進修醫師參與度不足,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出來,在進修過程中無法充分理解或應用所學知識。此外,在面對復雜的內分泌疾病時,醫生需要個性化的指導及實踐,傳統的進修教育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內分泌科醫生的進修教育需要更加靈活、高效的學習方式,不斷拓展自身知識體系,確保在臨床診療中始終處于學科前沿[1]。導師負責制培養模式于14世紀起源于英國,并在牛津大學率先實施,旨在通過個性化教育實現因材施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EBY等通過分析116篇有關指導的論文指出,在學術領域中,導師的指導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滿意度和學習動機具有積極影響[2]。導師負責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實踐經驗的積累不斷優化,逐漸在全球各大高校中廣泛推廣[3]。
我國的導師負責制主要應用于研究生教育,近年來也逐步在本科教育中進行試點,鑒于導師負責制在研究生教育及本科教學中能獲得較好的培養效果,在臨床醫師的繼續教育和進修培訓中也開始了探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檢驗科進修使用基于學員需求的導師負責制培養進修學員獲得了較好的效果[4]。本研究團隊在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將導師負責制納入進修教育中,也取得良好的培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1年3月—2023年12月已結束在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內分泌代謝科進修的醫師48人(進修期限均為六個月)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進修時間批次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24人。學員主要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甲醫院,職稱均為主治醫師及以上,均為本科及以上學歷。試驗組學員男女比例為5∶19,年齡32~42(35.46±3.05)歲。對照組學員男女比例為6∶18,年齡31~43(36.12±2.94)歲。兩組學員在性別、年齡、學歷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醫院與科室統一培養模式,包括單獨管理患者、書寫病歷、參加科室安排的內分泌代謝病專業知識授課、病房教學、疑難病例討論、教學查房等,參加出科考試。試驗組采用導師負責制聯合培養模式,在傳統培養的基礎上,增加導師負責制相關培養內容:(1)匹配導師與學員。導師均為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內分泌科副高級以上醫師,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科研能力,導師與學員之間進行隨機分配,在同一時間段,每位導師負責教學1~2名進修醫師,培養內容包括指導進修醫師臨床專業知識的學習、臨床思維及科研鍛煉、學員醫學論文的書寫和修改等。(2)進修學員在入科時制訂學習目標,包括臨床學習目標及科研目標。(3)學員與導師之間每周進行學習反饋,包括進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答,對標教學目標的實施情況及反饋等;旨在建立一個持續改進的培養體系,以切實提升進修學員的學習效果和專業技能水平。兩組學員進修期間的任課教師、教學內容、進修時間均一致。
1.3 評價指標
(1)臨床能力考核:在學員進修半年結束時,對兩組進修醫師進行內分泌代謝病專業考試,內容包括內分泌代謝病專業考試、臨床技能考核、病歷書寫能力考核、輔助檢查結果判讀能力考核。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提示能力越強。(2)論文發表情況及進修滿意度:統計兩組進修醫師進修期間至進修結束1年內論文撰寫及發表情況(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進行統計,考慮到論文發表周期,已發表及已投稿尚未發表的論文均計入統計范圍)。進修結束后采用不記名問卷形式調查學員對進修滿意度的評價:內容包括學員自身的臨床思維、科研思維、工作整體表現、科研論文書寫能力及進修期間是否得到教師及科室的關心。對學員評價進行量化評分,評分分為3個等級:1分為一般;2分為滿意;3分為非常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進修醫師臨床能力考核結果比較
試驗組與對照組進修醫師內分泌代謝病專業知識考試、臨床技能考核、病歷書寫能力考核、輔助檢查結果判讀能力考核成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1。
2.2 兩組進修醫師論文發表情況及滿意度調查的比較
試驗組進修醫師在進修結束1年內發表論文的比例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2。綜合評估測試結果顯示,試驗組進修醫師在科研思維、工作整體表現、科研論文書寫能力方面都表現得更為優秀,綜合評分更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3 討 論
臨床醫師畢業后進修教育對提升醫生的臨床技能、推動醫學進步、更新專業知識、應對復雜病例至關重要,是醫師職業生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環節。內分泌疾病譜廣,涉及全身多個系統及器官,其中糖尿病、脂代謝紊亂疾病、高尿酸血癥、甲狀腺疾病等發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嚴重危害我國公民健康的慢性病,嚴重影響健康中國發展進程。醫學進修教育強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不僅注重傳授先進的醫學理論知識,而且通過臨床實踐、病例討論、模擬操作等方式,讓進修學習者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在傳統進修教育中,進修醫師主要專注于患者的管理,臨床技能的提升,所有的進修醫生都采用一樣的學習方法,無法體現進修學員的特色,多為被動的吸收,未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導師負責制通過個性化指導,首先會對進修生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專業背景等方面。其次根據評估結果為每個進修生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例如,對于來自基層醫院的進修生,醫院會以提升臨床技能及病歷學習為主,參與復雜病例的討論和技能操作,同時還會為他們提供專項的技能培訓課程,如肝纖維無創操作、內分泌功能試驗的實施等。對于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進修生,導師會安排進修學員參與科研項目,提高他們的科研水平。導師負責制能夠幫助進修醫生更有效地掌握新技術、提升綜合診療水平,并且提升科研思維及論文書寫能力,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更好地應對挑戰,從而顯著提高進修教育質量和效果[5]。導師制在其他醫學專業獲得較好的培養效果,有研究表明檢驗科進修生導師制可以增加進修學員歸屬感、提高進修培訓質量及水平、擴展繼續教育效果[4]。導師制在急診科進修教育中同樣獲得較好的效果,該模式自實施以來,進修醫師能更加高效地完成進修計劃,其收獲甚至超出預期,取得良好的繼續教育成效[6]。從本研究看,導師制在內分泌代謝病學進修教育的探索同樣獲得較好的結果,值得推廣。
3.1 導師負責制有利于培養進修醫生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
傳統的進修模式主要側重于進修醫生在臨床輪轉期間學習基本的臨床專業知識,這種模式往往通過單方面的講授式培訓,如小講課等,較少涉及深層次的學術討論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傳統模式中的進修醫生在面對臨床問題時,更多依賴臨床經驗進行解決,缺乏循證醫學思維和追蹤當前研究前沿的能力。此外,傳統模式下的進修教育主要集中于臨床,缺少系統的科研訓練,這限制了進修醫生在科研素養和學術能力方面的提升。相比之下,導師負責制在培養進修醫生的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尤其在學術產出方面[7]。在這一模式中,導師不僅承擔臨床帶教的責任,還扮演學術導師的角色。通過個性化的指導和密切的互動,導師能夠根據進修醫生的具體需求和潛力,按不同目標培養,并提供相應的科研訓練。這種模式能夠幫助進修醫生更好地掌握研究方法,積極參與實際科研項目,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從而提升學術水平。在本研究中試驗組通過定期與導師進行交流及反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導師指導解決,并且導師根據臨床工作中遇到的有研究價值的病例進行布置整合,學員通過查閱資料、撰寫相關文章,試驗組在進修1年內發表文章明顯高于對照組,發表的文章以臨床典型案例為主,體現了科研思維與寫作能力的成功培養。盡管導師負責制在學術培養方面展現了顯著優勢,但在專業技能考核上,兩者并無明顯差異。
3.2 導師負責制有利于提升進修醫生培訓成效、滿意度和帶教質量
導師負責制在提升進修醫生滿意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導師的指導下,進修醫師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與掌握相關知識,并提升其臨床技能與科研能力。學習成效的提升將直接影響學員對進修培訓項目的滿意度。導師負責制下帶教老師像對待自己的研究生一樣培養進修生,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學員對進修教育的信任,進一步提升了學員對進修醫院的評價與滿意度。在導師負責制的框架下,導師能夠及時收集進修醫生反饋的意見,并將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反饋至醫院,從而推動醫院不斷優化繼續教育制度,提升整體滿意度。
3.3 導師負責制有利于提升進修學員的綜合能力
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醫療隊伍是非常有必要的,醫生的繼續教育是保持醫療隊伍知識的先進性及技術提升的重要手段,導師負責制以其系統性和個性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為進修醫生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進修醫生更傾向于找到一個擁有良好聲譽的導師團隊,導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是培養進修醫生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擁有豐富臨床經驗和卓越聲譽的導師,不僅能在學術上為進修醫生提供深入的理論指導,而且還能通過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幫助他們提升診療能力和臨床決策水平。進修學員通過與導師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對個人發展及學科的發展都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本研究在兩個時間點對兩組學員的進修效果進行考核,第一個時間點是進修結束時,考核學員的臨床能力,包括病歷書寫、技能操作、基礎知識的考核等;第二個時間點為進修結束后1年內,主要考核學員文章發表情況,1年時間期限主要是考慮到文章發表的周期等因素。1年的時間節點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需要晉升的學員更傾向于發表文章,但還是基本能展現出學員在進修結束后對于論文書寫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后續我們將進一步追蹤兩組學員在論文書寫及課題申報上的成就。
通過實施導師負責制,進修醫生不僅學到了臨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而且還提升了科研思維和論文書寫能力,通過日常的交流溝通,進修學員感受到被關心和幫助,提升了進修醫生的學習獲得感及幸福感,進修結束后的工作中更加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能勝任崗位工作,為醫院樹立良好的學術品牌形象。
總而言之,導師負責制通過個性化的指導和科研訓練,顯著提升了進修醫生的學術素養、科研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且在提升進修醫生對醫院的滿意度和帶教質量方面,尤其是科研思維的鍛煉及論文書寫上也展現出明顯優勢。導師負責制培養模式值得在進修教育中推廣及普及。
參 考 文 獻
[1] 金銘,孫國平,崔丹,等.提高進修醫師培養質量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12):187-188.
[2] EBY L T, ALLEN T D, EVANS S C, et al. Does mentoring matter?A multidisciplinary meta-analysis comparing mentored and non-mentored individuals[J]. J Vocat Behav,2008,72(2):254-267.
[3] 杜智萍,周保利.牛津大學導師制的傳播意義[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27(5):108-113,130.
[4] 何訸,蒙立業,聶鑫,等.基于學員需求建立的“導師制”培養模式在醫學檢驗進修教育中的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2,21(12):1735-1738.
[5] 臧麗.導師制、反饋教學以及團隊學習的教學法在內分泌科進修醫生帶教中的實踐及探索[J].藥品評價,2020,17(3):1-2.
[6] 杜蘭芳,鄭亞安,李姝,等.急診科進修醫師導師制“精準” 帶教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8,17(3):273-277.
[7] 鄭西希,鄭可,葉葳,等.導師制教學模式對進修醫師學術產出和職業發展的影響[J].基礎醫學與臨床,2021,41(11):1692-1695.
(收稿日期:2024-11-27 修回日期:2025-02-01)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