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是國家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流課程建設的發展重點。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逐漸興起。新時代如何將混合式教學推向常態化成為關注“新焦點”,而在轉向常態化的過程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在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評價以及教學保障等方面面臨著諸多困難。基于此,本文著重闡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現狀、優勢和困境,提出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設策略,以期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模式;教學設計
目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革[1]。“互聯網+”與教育融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當下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成為熱門,混合式教學成為“互聯網+”時代最為合適的教學模式,其突破了學習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有利于優質課程資源共享,也促使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和升級[2]。由于教育者、受教育者越來越多地使用線上平臺與資源,線上教學開始加入傳統的面對面教學中,因此,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轉變為“新傳統”,并發展為“新常態”開始提上日程。目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不僅在課程目標建設和體系構建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發展缺陷,還在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評價以及教學保障等方面浮現出諸多困難[36]。基于此,本文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從教學、教師、學校和社會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探索其未來發展,推動移動式學習環境的構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讓信息技術與教育走向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歷程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是指將網絡化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是一個跨越虛擬與現實,可以實現在線與實時交流,多元素協同作用的混合式課堂結構[7]。筆者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為關鍵詞檢索,關于此主題的論文發表趨勢顯著,國內學者對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熱情幾乎逐年遞增,使其成為當前的熱點研究話題。至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內容從關注技術應用轉向關注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及教學評價等,再轉向注重受教育者的能力提升和人格發展,理論不斷推陳出新。
(一)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理論發展
1999年,美國斯隆聯盟定義了“混合式教學”。2007年,該聯盟明確在線教學占總課程的30%~79%。混合式教學即一定比例的在線教學及面對面教學的結合[8]。隨著混合式教學理念的研究深入,研究者對混合式教學理念進行了實踐應用,在在線開放課程的基礎上,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系,發揮了線上線下教學優質資源的優勢,逐漸成為未來課程發展的新方向。
國內最早于2004年由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概念[1]。相關學者又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背景,結合實踐經驗,深入剖析了混合式教學模式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并從多個角度總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9]。2019年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強調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8]。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8]。2020年加速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轉向常態化。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導向。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性。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發展
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期探索階段(2000—2010年)。在此階段,教育機構逐步開始將線上教育融入傳統教育模式中,開始制作在線課程等線上資源,學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互動交流、學習,該階段關注信息技術的應用。第二階段是深入推廣階段(2010—2015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機構開始積極推廣線上教育,開設更多的在線學習課程。線下教學也開始引入線上教育的元素,教師通過線上平臺輔導學生學習,教育人員開始關注混合式教學的比例以及教師教學。第三階段是一體化創新階段(2015年—至今)。目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盛行,因其能提供靈活、及時和持續性的學習,被視為教育的“新常態”。2019年10月,《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了雙萬計劃,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是國家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流課程建設的發展重點。課程的建設水平反映著一所學校對人才質量的培養水平,從課程建設數據能發現高校在人才培養質量上的差異。
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勢
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結合了線上自學、網絡輔導和線下組織課堂教學,可以克服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共建、共享優秀教育教學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教育教學的理論更新、模式變革和環境重建。
(一)豐富了教育資源
隨著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實踐應用,在線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不計其數,教師能夠深入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源[10],包括圖片、微課、視頻等,將資源與教材內容巧妙融合,在豐富課堂信息來源的同時,還具有擴大知識信息含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另外,豐富的學習資源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學有余力者能夠擴展學習、深度學習,從而實現個性化發展。
(二)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讓學生成為主體,是諸多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2001年,我國新課程改革倡導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強調合作、探究、自主,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的主動性。高等院校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學必須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展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學習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線上階段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空間和充足的自主思考時間,學生能夠自主探索、思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明確自身學習困難[11]。線下階段,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合作探究,突破難點,該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發揮了教師的關鍵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教學高效進行,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信息反饋及時
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是課堂信息反饋,課堂信息反饋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診斷、調控等作用,課堂信息反饋是否及時與師生之間是否有效互動密切相關。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點、難點,經常性地向學生提供具體、明確的反饋信息[12]。另外,教師還能依據反饋信息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活動,調整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突破難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同時,學生也可以得到學習結果反饋,如解決問題的成效、作業的正誤等,進而明確自己的學習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將起到激勵作用。
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困境
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進行調研發現,教師行為、學生體驗、師生互動三方面與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有關[13]。根據上述影響因素,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在教學設計、教師素養、教學評價、教學保障四方面存在問題。
(一)教學設計缺乏創新創造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教學設計面臨著線上線下教學融合靈活性、促進教學過程中的交互,以及創造有效的學習環境的挑戰。若不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應對上述挑戰,教學模式難以發生根本性變化,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也難以達成。
目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仍然基于學科內容,更關注知識的傳遞,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同時也不注重創新教學設計,導致學生對于線上學習環境感到陌生,從而影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純粹的線上教學相比于傳統教學而言,會大幅削減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資源環境間的互動效率,教學過程中也缺乏監督、調控和激勵環節。鄔大光等[13]的調研結果也顯示,超過30%的學生認為純粹的線上學習課堂效果下降。
(二)教師缺乏信息化教學素養
研究發現,教師在準備或開展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面臨著準備不充分、如何開展、設施設備不到位以及自身信息化教學素養和能力的不足等挑戰[9]。實際教學中,盡管大部分教師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但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仍停留在淺層應用階段,即停留在教學評比、教學觀摩等活動上,融合深度不夠。
(三)教學評價缺乏過程性
目前,教學評價仍然以教師為評價主體,而學生被剝奪了評價價值主體地位[14]。其中,教學評價更多注重終結性評價,且以考核過程中可量化的分數作為評價依據,線上測驗通常會設置標準答案,這會導致片面強調知識掌握的精確性。
(四)教學保障缺少全面系統支持
目前,混合式教學在教學保障方面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學資源、設施建設不到位。部分學校缺乏混合式教學相關技術設施設備或者設施設備已經落后,導致線上教學難以開展。韓素芬等[15]的調查研究發現,線上教學資源質量低,突出表現在仿真性差、更新率低兩方面。第二,學校缺少相關技術人員,教師缺乏技術培訓。導致教師對于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準備度、接受度較低,且沒有信心。第三,沒有完善的教學保障機制體制。與傳統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的教學保障機制體制還沒有成熟。
(五)學習者自律性的挑戰
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中,學生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自律性、技術適應性、社交互動和學習效果評估等方面。學生必須適應在線學習平臺和工具,技術操作不熟練可能會影響學習效率和參與度。線上學習減少了學生與教師以及同學之間的直接互動,這可能會削弱團隊合作和溝通技能的培養,這要求評價體系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和全面發展。
四、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施的建議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并不是要顛覆傳統教學模式,也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修修補補,更不是對線上、線下教學的簡單整合,而是要深入課堂教學結構,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由此筆者建議:一是教師應成為學習過程的設計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運用信息技術,將其作為認知工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數字技能。二是教師應當利用線上平臺及線下課堂為學生設計最合適的學習環境及學習策略,拓寬學生知識、信息來源渠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三是應當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的、面向教學全過程的、動態的線上線下混合評價體系。通過數據分析和學習行為跟蹤,為每個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通過線上資源進行預習和復習,以實現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四是教學評價方法應多樣化,包括自我評價、同伴評價、項目成果展示、在線討論活躍度等,以全面展現學生的思想道德、身心發展、學業水平、審美情操、勞動技能等方面情況。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煥發出勃勃生機,該模式規避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具有突出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革新。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及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日益多元化,我國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向“新常態”的方向轉化已經勢不可擋,但還需要進行深入實踐與研究,才能對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精準施策。
參考文獻:
[1]邢西深,李軍.“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發展的新思路[J].中國電化教育,2021(05):5762.
[2]鐘秉林,王新鳳,方芳.信息科技驅動下的教育變革:機遇、挑戰與反思[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512.
[3]沙楠,郭明喜,高媛媛,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通信原理”課程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2,45(04):6972+93.
[4]楚巖楓,張惠杰,朱天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評價研究[J].教育觀察,2023,12(05):4347.
[5]王汝琳.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對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影響及重構研究[J].科教導刊,2023(18):3032.
[6]齊凌艷,熊愛玲,吳鳳文,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以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課程建設為例[J].高教學刊,2023,9(19):122125+129.
[7]歐陽建權,鄧漪凡,尹剛.基于TrustieEduCoder平臺的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20(6):124127.
[8]張倩葦,張敏,楊春霞.高校教師混合式教學準備度現狀、挑戰與建議[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4653.
[9]金石,王璐露,宛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反思與策略優化[J].中國大學教學,2022(11):7277.
[10]余勝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層次[J].中國電化教育,2023(2):5559+66.
[11]榮曉芳.“雙減”政策背景下中小學數字資源建設與應用探究[J].出版廣角,2022(5):6972.
[12]劉琳靜,高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效性調研[J].中國教育網絡,2022(6):7778.
[13]鄔大光,李文.我國高校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階段性特征:基于對學生、教師、教務人員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8(07):130.
[14]何克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7,38(10):8892.
[15]韓素芬,王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環節與有效方法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0,17(7):99101+106.
基金項目:該文系2022年重慶電子科技職業大學教改項目“《中國箏樂藝術》公共選修課教學創新團隊”(03190130)
作者簡介:樂靜琪(1998—"),女,漢族,重慶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