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1-0154-03
跨單元主題教學,顧名思義是指跨越不同學科單元,以某一主題為中心設計活動實施教學的方式,其可找到新知與舊知間有意義的聯結,與核心素養課堂從“知識傳遞\"向“知識建構\"的轉型目標相符。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順應教育時代發展潮流,認真研讀教材,以“我與自然”主題為例,積極探尋教學實施路徑,以此使學生實現從簡到繁,從形象到具象的學習過渡,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能力。
一、確定跨單元主題教學的多維目標
在實施跨單元主題教學時,首要任務是確立明確的目標體系,清晰界定總目標與具體學段目標之間的重要關聯,并構建多層次的進階式目標框架。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我與自然”主題為例,通過有效學習促使學生對自然與人類的共生共存狀態有全面認知掌握,建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關系。
(一)厘清跨單元目標的設定路線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教學中,想要使教學工作更具方向性,教師首先要做的是確定清晰的目標,架構多維進階目標。“我與自然\"這一主題,所涉目標涵蓋了核心素養的本質,即責任意識與道德修養,要求學生具備擔當精神,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具備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總體目標,即尊重自然,保護環境,樹立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分階段目標,第一學段:親近自然,愛護動植物;第二學段:讓學生愛護自然,認識到自然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明白保護環境、關愛動物及節約資源的重要性;第三學段:熱愛尊重自然,自覺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對可持續發展有初步了解。同時,還包括這些自標與道德教育主題內容的對應關系,即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懂得保護自然環境;學習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常識,強化環境保護的意識。教師確立教學目標時,應全面理解各項要求間的聯系,準確把握教學材料與對應核心素養間的關聯性,構建一個逐步深入的跨單元主題學習路徑。具體而言,低年級段目標構成了高年級段目標的基礎與預備,高年級段目標則是對低年級段目標的延伸與升華。如\"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動植物\"\"環境保護意識\"“環境保護的自覺性\"等關鍵詞,在不同學段目標重復出現,凸顯了跨單元目標設置上逐層推進的設計理念。
(二)區分跨單元目標的進階指向
設定跨單元目標時,必須反映課程核心素養由初級至高級的逐步提升,以及學生思維模式由簡單邁向復雜的邏輯結構。對于“我與自然\"這一主題,貫穿教材多個單元:一年級下冊“我和大自然”二年級下冊“綠色小衛士”四年級下冊“讓生活多一些綠色\"以及五年級上冊“愛護地球共同責任”。不同學段的素養目標逐漸深化,從親近感恩自然,到節約資源實踐文明生活,再到倡導低碳環保與綠色生活方式,最終達到保護環境并理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教師應根據各單元教學重點確定目標:一是對自然的情感體驗;二是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三是對環境保護的深刻理解與實踐;四是對家園的責任意識。“我與自然”跨單元主題的教學,并非單純傳授自然與環境知識,而是基于學生的視角與現實生活情境,重構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聯系。
二、梳理跨單元主題教學的內容結構
跨單元主題教學的內容結構,遵循著循序漸進的迭代思路,具體表現為同主題內容在不同階段反復呈現,并伴隨著持續的反饋與逐步提升。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對多冊教材進行深入鉆研,準確把握特定主題下的素養培育目標及各單元的教學指向性,建立單元間的聯系,促使他們深入掌握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一)構建跨單元內容的邏輯關系
跨單元主題教學框架,所遵循的是一種迭代進展的邏輯,意味著同一主題的內容會經歷持續的再現、反饋與升華的過程。因此,教師需細致研讀多本教材,清晰界定圍繞主題的核心素養目標及在各單元的指向,構建單元之間緊密的有機聯系。深入剖析“我與自然”主題涵蓋的四個單元內容,可揭示兩條貫穿所有單元的核心邏輯脈絡,即“認知發展線”與\"行為實踐線”。在“認知發展線”上,在于理解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特的道德價值觀,以及人與自然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這些深層的理念隱含于各單元的教學內容之中,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并在教學中提升其認同感。與此同時,還存在四條具體的“行為實踐線”,即對自然的感悟、對環境的態度培養、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對生活方式的探索。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課程學習中,這些行為線在不同年級各有側重點,并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展開,自的是引導學生從理論認知過渡到實際行動,自主構建起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新文明觀念,最終成長為生態文明的傳播與實踐者。
(二)提煉跨單元主題教學大概念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為指引,致力于重構“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著重強調對環境的尊重與保護,以及調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為向小學生有效傳達抽象的“生態文明\"概念,并培養學生對待自然的道德觀念,需要進行話語體系的適當轉換。基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將抽象的“我與自然\"關系具象化為小學生易于理解的“我與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緊密聯系,通過結合學生周圍的具體實例,采用層層深入的方式,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構建起與自然的道德聯系。
三、實施跨單元主題教學的系列活動
跨單元主題教學,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學情,全面審視學習素材,以及“主題—單元—課時\"間的知識聯結,在此基礎上,有機整合相關的教學內容,并做好序列化設計。之后,為學生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優化學生的學習路徑,豐富他們的學習感知,并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重構跨單元教學的內容組合
“我與自然”主題下各單元內容設計,既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也符合學生的學情。四個單元均圍繞著“環境保護\"這一核心,但各有其獨特的聚焦點和側重點,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按照學生認知能力由低到高順序逐一展開。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及整體結構體系,對各單元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或重組,激發學生思考,深化學生的學習認知。
一年級“我和大自然”單元的核心在于引領學生認識自然界中的風及豐富多樣的植物與動物,培養學生的自然共存意識與感恩之心。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與風相關的現象,讓其體會風的作用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通過鼓勵學生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培養其愛護植物的習慣,學會保護植物;通過分享自己與動物間的故事,學習如何與動物和諧相處。此外,引領學生感受大自然四季變換帶來的不同美景,理解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緊密的依存
關系。
二年級“綠色小衛士\"單元,聚焦于“綠色與環保\"這一時代主題,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珍惜資源,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首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水資源既豐富又有限的雙重性,激發學生對節約用水的深刻認識;其次,明確清新的空氣對人類生存的影響,了解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對保護空氣的有效方法有所明確并能付諸實踐。最后,了解紙張的原料來源與制作過程,通過調查生活中紙張浪費的情況,培養學生節約意識和循環利用習慣,以實際行動響應環保號召。
四年級\"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單元,是讓學生學會珍惜資源,實踐綠色生活,并積極投身于環保活動中。具體來說,首先,深入探究塑料的利弊,明確白色污染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危害,關注身邊存在的大氣污染、農藥殘留、噪聲污染等問題;其次,向學生講解垃圾的危害性,使其懂得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掌握創新性的資源節約和再利用方法;最后,了解全球變暖可能引發的災難性后果,認識碳排放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建議綠色、低碳的生活意識,為環保貢獻綿薄之力。
五年級“愛護地球—共同責任\"單元,本單元深入剖析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緊密的依存關系,使學生明白當前環境問題的嚴峻性與緊迫性;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承擔起環保責任,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同時,單元內容還包括自然災害的相關知識,如災害發生的原因、造成的嚴重損失等,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與自救能力;此外,介紹了抗擊自然災害中,我國所展現的頑強精神,以此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與自豪感。
(二)設計跨單元教學連貫任務群
在核心素養下跨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還應為學生設計跨單元教學連貫性的任務群,使學生能將所學遷移運用于實踐,通過對實際生活中自然環境問題的了解掌握,構建文明、低碳及綠色生活的理念。
在開展“我與自然\"跨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就應為不同學段學生構建完整的\"大任務\"驅動,通過這一核心任務串聯一系列有內在聯系的子任務,并融合學習環境和內容,推動整個教學單元的發展。此種教學模式從“認知\"到“實踐”,從“靜態\"到“互動”,從“個體發展”到“共同成長”,展現了跨單元教學的特征。
例如,教師可面向所有學生開展“綠色小講堂”的活動,招募小講師,請各年級學生積極準備,并從不同的主題出發開展調查研究。首先,對于一年級學生,讓其走進生活,發現身邊的自然現象與景物,認識一些自然材料,并完成一份以“我和大自然\"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對于二、三年級學生,關注身邊的環境,以“我的環境我做主\"為主題,讓其設計一份教室布置或者房間整理方案。對于四年級學生,讓其深入社會生活,了解社區周邊環境的真實問題,小組合作探究解決方案,并完成一份《身邊的污染問題調查報告》。對于五年級學生,讓其從生活實際出發,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研究身邊的環境問題,提出優化策略,制定保護地球的班級環保公約。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跨單元主題的教學,對于提升教學的品質,以及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積極幫助。因此,教師應積極探尋實踐教學的路徑,通過重構內容組合,設計連貫性任務群的方式,構建高品質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獲得更全面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洪濱.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研究[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上半月刊),2024(7):13-16.
[2]劉丹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和語文跨學科的融合[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4(7):38-39.
作者簡介:
鄧雅慧(1978年10月6日一)女,漢族,省市新羅區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