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少明
【摘要】學以致用是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把無生命的語言和有生命的生活緊密相連,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生活場景中自覺的使用英語,達到真正的學會英語。
【關鍵詞】關注 身邊的人和事 生活經驗 過“洋節”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66-01
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語言教學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尤其是小學生的英語啟蒙教學。學生只有在頭腦中形成用英語進行傳遞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學習動機,才能在學習中產生強烈的興趣和持久力,從而大大地促進學習。作為英語老師,我們尤其要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捕捉生活中的英語。
1.用英語的眼光關注身邊社會生活,創設全新的思維方式
陶行知先生批評舊教育是“死讀書,讀死書,教死書”,是摧殘人才。上英語課,我們不能“照本宣科”,用灌輸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單詞、詞組和句型,使學生遠離現實生活。“生活教育理論”要求教育從課堂和書本中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于關注書本。讓英語教學走進生活,使課本生硬的詞句活起來了,引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
我在開學上的第一堂英語課時的“就職演說”是:“各位同學,很高興成為你們的英語老師。我姓歐,你們可以叫我‘歐老師,但是既然我們學了英語,你們就應該叫我‘Mr. Ou,我會更加開心。”第二天就有幾個比較開朗的學生用英語稱呼我,我大大表揚了他們。當英語稱呼能夠不依靠意識,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現在生活里,生活走進英語的希望就被點燃了。為了讓學生更自然地說出英語,我讓學生取英文名,告訴他們如何稱呼自己的其他課任教師,如何用英語稱呼同學、校長,如何用英語打招呼等;無論課上還是課后師生都盡量用英語交流,倡導同學互相之間也用英語稱呼,并在每班設立一個英語角;同時,鼓勵學生把自己家里的認識的物品貼上英語標簽,把學過的英語歌曲、兒歌、課文等表演給自己的長輩看。這樣的要求既新鮮,又富有挑戰性,學生非常愿意嘗試,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只有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運用,才能讓他們長久的保持學習興趣。
2.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學習是人的主觀的精神活動。要獲得知識,人必須積極地使用并協調自己的感官,發展自己的大腦,并做出主觀的意志努力。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只是記憶英語的機器,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教師灌輸花時多,效果差,學生聽、記、背、學的很苦,求知欲沒有了,創造力被抑制了。因此,在英語教學操作上必須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學者大衛曾通過大量的教改實踐提出: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在美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整堂課的主流,他們按時(兩周一次)變換他們在課堂上的位置,每次為自己找好一個伙伴,這樣讓學生有充分鍛煉聽說的機會,學會交際的本領。在課堂交際中不斷認識新伙伴,學生的緊張感逐漸消失,學生由懼說—想說—敢說的進步過程,說明學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并在交際過程中學到了新知識。
我在教授牛津英語5A第Unit 6 Doing Housework A部分課文時。在學習完本課重點句型后,我又向學生解紹了西方人打電話時的語言習慣。這時,我又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回憶自己平時打電話時還可能說些什么話。教師一一用英語作答,并板書:
請問你是誰?May I know whos calling?
對不起,你打錯了。Sorry, youve got the wrong number.
請別掛斷。 Hold on, please.
我能和……通話嗎? May I speak to…?
……
最后,教師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分組進行情景再現操練,很多同學不但能運用課本上的一些基礎知識,同時也加進教師板書的打電話時經常用語,達到了課堂與生活的完美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從過“洋節”入手,讓英語的風俗習慣融入學生的生活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我們學英語的最終目的是能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和交往。隨著觀念的更新,教學已不僅局限于課堂,而是開放型的。因此,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拓寬英語使用的環境,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走向生活,用英語交流。我們現在所采用的《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其教學內容及設計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話題包括了動物、數字、顏色、身體、食品、玩具、個人情況、家庭、學校等等方面,這些都取材于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教師除了要構建一個生活化的課堂外,我們還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
以“洋節”為例,縱觀牛津版小學英語3A——6B,其中有不少課文涉及到了各種“洋節”。粗略統計一下有:Mothers Day,Teachers Day, Womens Day, Childrens Day, Christmas Day,New Years Day,Halloween, Easter…我們在教學這些類型的課時,不能就書講書,講完之后,置之高閣不聞不問。這些課的時間安排,往往與真正的節日相差不了多長時間,如果在授完課后,適時的讓學生為這些節日策劃活動,學生在期待這些日子到來的同時,對英語學習充滿了興趣和渴望。其次,利用節日、生日,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主題活動。在這種多元文化的氛圍下,學生裝扮教室、制作禮物、賀卡,用英語來慶祝節日,更好的體現了語言的交流作用,真正的做到讓英語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去體驗、去實踐、去交流,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這樣,英語教學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
綜上所述,英語教學除了依靠課堂教學,還要注意在真實的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只要我們能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學生的生活就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源泉。把無生命的語言和有生命的生活緊密相聯,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快樂的生活場景中自覺地使用英語,達到真正地學會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