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甫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已經在教學中廣泛使用。如何把握小組合作學習優效性的“度”呢?就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優效性;組織調控
合作學習的設計成效有目共睹,很多教師也在課堂上熱心推廣,屢試不爽,特別是在公開課、實驗課、示范課等中廣泛使用。一些地區的中小學也將它作為評價優效課堂的指標之一。但是在冷靜地分析部分課例后,卻發現有些課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卻未必能達到課堂設施的優效性。本文以《從共和國到大帝國》的課堂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為例,旨在說明,必須從相關幾個方面著手才能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優效性。
在《從共和國到大帝國》的課堂教學中,我對學生的分組情況是:首先確定合作探究的主題內容,把課題相關的內容分為6個不同的主題,分別是“制度對比”“軍事探究”“名人軼事”“同期對比(中國與古羅馬)”“文化遺產”“對外交流”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報不同的小組并確定各小組的構成;接著對小組的規模進行合理的調控,全班分為6個小組,每組6到8人不等;隨后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又有適當的微調。
一、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優效分組與分工
一些傳統的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應該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堅持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優中差)在小組內部的合理配置,目的是實現“組內”互助、“組間”適度競爭。我個人認為,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分組時未必一定堅持優中差的相對搭配。原因有:(1)優中差的評價與定位是如何來的,是根據平時的考試成績,還是作業訓練,抑或是有色眼鏡的看待?其實優中差的評價與定位一般都是片面的,以考試分數和學習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而不是堅持多元評價,這樣的標準時代早已過去。(2)不同學生各有所長,要根據其不同興趣與稟賦賦予不同的任務角色。(3)未必一定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根據特定的課堂實施目標,也可采用“組間異質”“組內異質”的策略,小組之間也完全可以是合作、互補的關系,而非一定是競爭關系。
二、選擇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與探究內容一定要有優效性
并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適合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學習并不能解決所有的課堂學習問題。筆者不認為一節課要設計與解決幾個問題就一定要分幾次組,搞得學生只有參與分組的熱鬧的份,而沒有深入探究與思考的份。一節課下來,形式上“熱熱鬧鬧”,內容上卻“原封不動”。應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其課程標準要求決定是否采納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在本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構建的組員結構也很好地調動了合作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制度對比”“軍事探究”“對外交流”三個小組中,男生的比例相對較高;而在“名人軼事”“同期對比”“文化遺產”小組中,女生又有細膩探究結果頻頻發現。期間有四五次組員間出現了熱烈討論,也有兩三波組員的“出逃”“叛離”出現,這反而進一步推高了合作學習的氣氛,推進了探究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三、要精心設計適當的教育教學情境,實現組織調控的優效化
組織、調控小組合作學習的節奏與進程,主要通過“調人”“調氣氛”“調進度”來實現。教師要對師生的角色進行準確的定位:教師是指導者、協調者,學生才是合作學習的參與者和主體;教師是宏觀調控,學生是微觀落實。要為合作學習創造一種師生與生生之間、組間與組內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合作分享、發展共贏的良好氛圍。要根據不同課題、不同主題,均衡地把握合作學習的時間進度,既要關注“事中”有形式,有內容,又要關注“事前”分組分工的合理有效,更要杜絕“事后”戛然而止,沒有評價與反饋的虎頭蛇尾現象。在熱烈的思辨和交流中,學生每人都是積極地全程參與,作為教師,我則適當掌握調控,對學生的探究觀點適時進行引導與升華。
四、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進行優效評價
教育教學成果的評價是需要堅持幾個維度的:(1)要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有效結合,既要看到不同小組開展研討與合作的形式與踴躍程度,也要看到他們取得的合作學習的成果,并且要不斷提高過程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的權重。(2)要把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統籌兼顧,既要看到小組成員間合作學習的密度與深度,也要看到個人在合作學習中的參與度與貢獻度,并且也要不斷增加小組整體評價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3)要把“事”的合作和“心”的合作緊密結合。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既要關注不同小組是否緊盯合作目標這個主題主線,又要用心體驗組員間之間的參與情、合作意、貢獻心,并且要把后者在評價體系中的所占比例不斷提高。
最為重要的是,通過優效的合作學習我們全面實現了課程標準確定的幾項教學目標:“獲得了知識”,明晰了不同的國家管理形式;“提高了能力”,合作、探究、分享與表達;“豐富了情感”,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團結就是力量等。使每個人的認知、品質及能力都有了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