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
摘 要: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是動態地思考著,時刻傳達著自己的想法、理由、疑惑等,不同思維的碰撞和分享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亮點。越是在低段的課堂,學生迸發出的個性思考越是值得呵護,以二年級乘法教學為例,當學生出現不同的聲音時,課堂就出現了走向更深思考的契機。
關鍵詞:數學課堂;案例展示;教學反思
案例一:
師: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在圖上圈一圈,用兩種方法表示3×8。
生1:(展示的方法和例題完全一致。)
師:看來你已經明白了3×8的含義!
生2:我還有別的圈法!(在同學驚訝的眼神中,展示出:)
師:真厲害!你們認為這種圈法對嗎?
生:(經過片刻思考)對!
師:生2的想法,和生1相比,有什么不一樣?又有什么相同?
學生們經過思考,認為圈出的形狀不同,相同點在于:如果橫著觀察,左邊的圈法都表示8個3,右邊的圈法都表示3個8。
師:還有別的想法嗎?!
生3:(其他小朋友異口同聲說沒有了,這時他猶豫不決,最后鼓足勇氣站了起來)老師,我不知道自己的圈法對不對?
師:那就給全班看一看吧,我們一起來討論。
生3:(展示出:)
師:同學們,這到底對不對呢?生3同學想要知道你們的想法!
學生再次開始了討論,認為這種圈法是完全符合題意的,左邊表示8個3,右邊表示3個8。
師:同學們,生3同學想到了大家都沒有想到的辦法,他和生2同學一樣,既會思考又勇于表達,掌聲送給他們!
思考:
以上教學片斷中,生2和生3的想法都是另辟蹊徑的,只不過生2是學優生,勇于尋求并展示“不同”,但生3是學力較弱的孩子,當他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時,會稍顯猶豫。很多時候,課堂往往成為優生和中等生對話的課堂,學力較弱的孩子則成為緘默的一群。沉默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止,但老師們只能遺憾地在課后的作業檢查中發現他們“別樣精彩”的思考。那么,怎樣的驅動力才能推動像生3一樣的學生勇敢站起來呢?
首先,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不斷向學生傳達“學習就是分享不同想法”的理念,鼓勵每一個學生大膽發言,勇于分享自己的觀點。
其次,作為課堂引導者的老師,需著眼于學生學習的過程,要有“舍得時間”的勇氣,如果在生2發言完畢之后,老師沒有詢問“還有別的想法嗎?”生3可能就不會展示自己了,分享的意識、創新的思維,是需要老師不斷鼓勵和培養的。
案例二:
師:同學們,合唱隊有多少人呢?請列出式子算一算。
生1:板書3+5=8(人)。
師:如果你的想法和生1不一樣,那就直接到黑板前寫出你的想法吧。
生2:板書2×4=8(人)。
生3:板書5+3=8(人)。
生4:板書4×2=8(人)。
師:還有不一樣的想法嗎?
生5:板書3+2+3=8(人)。
師:還有嗎?
生6:(認真看完生3的算式后,也直接走到了黑板前),板書3×3=9(人),9-1=8(人)。
師:請上臺的“小老師”依次講講這些算式。
生1:前面這排有5人,后面那排有3人,合起來是8人。生3的想法和我的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反著寫了。
生3:不!我的5是指男生有5人,3是指女生有3人。
生2:我把他們看成2個一組,有4組,所以是2×4=8人。
師:那誰的想法可能和你是一樣的?
生2:應該是生4的。(生4表示同意。)
生5:左邊3人,中間2人,右邊3人,所以是3+2+3。
師:生6,你的算式好特別呀,問問大家,誰看懂了?
生6:同學們,你們知道我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嗎?
生7:我知道!3×3就多算了一個,再把多的那一個減掉!
生8:你先看成3個3,在中間多加了一個,然后再減掉!
生6:(很高興地),我就是這樣想的!
思考:
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鼓勵學生只要自己的想法和他人不一樣,就大膽地走向黑板板書出來,然后做小老師進行講解。當孩子走向黑板的那一刻,他在爭取展現的機會,這培養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充分調動起孩子的思維,打開思路去尋求不一樣的方法,學生既要看懂別人的思路,也要思考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使得多種方法與思路得以碰撞。
生6不是第一個走向黑板的小朋友,他在觀察了黑板上已經出現的乘法、加法算式之后,經過整合思考得到了一個“乘減”算式,顯然這是較高層次的解題策略。高層次的解題策略是在較高的思維水平或認知水平上形成的,是對思維模式的綜合,也是對問題本質的概括,更是對問題結構的總體把握。因此,在課堂上,提供方法多樣化展現的平臺,幫助學生探索多種途徑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可以促進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學會思維”,激活學生探索問題的內驅力。
先獨立思考再分享交流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地思考與交流”。學生首先經歷獨學,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以及分析問題、探索問題的獨立性。接著,學生走向分享交流的舞臺,教師把講臺讓給了學生,促進生生之間的共同學習,從而深化對問題的再認識。
然而,由于低段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傾聽能力較弱,會在一定程度上放慢其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面對教學壓力,很多教師對這樣的課堂望而卻步。只要明確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索、交流時間與空間,我們才會收獲景彩紛呈的課堂。因為,強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敢于質疑、樂于求新是學生的天性,開放的教學將釋放學生獨特的思考和新穎的表達,在課堂上多問幾句“還有別的想法嗎”,就有著連綿不斷的課堂精彩。
(作者單位 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
?誗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