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輝
摘 要: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夯實基礎,而且能拓寬知識面、挖掘知識。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學習效果;歷史教學
隨著高考改革步子的加大,高中歷史課的教學按照原來傳統的那一套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當今高考改革發展的要求了。為了提高學習效果,整體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的成績,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逐漸摸索出了一點經驗,那就是在歷史教學中使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其具體教法如下:
一、夯實基礎
每一節歷史課在上課之前備課時精心研究考綱、教材,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把問題出示給學生,而省略了煩瑣的大綱要求的自學目標、教學目標這些框框直奔主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這樣學生在讀書中就心中有數,知道哪些是基礎知識,是必須要掌握的,哪些是問題中答案的關鍵句子、關鍵詞了。例如,在學習必修I第13課《辛亥革命》時,對于第一個大標題“武昌起義”,主要是向學生介紹辛亥革命前的一些準備條件,我就以一個問題:“試述辛亥革命爆發前具備了哪些條件?”出示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讀書、熟悉教材的過程中找到答案,這樣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就邊讀邊思考,從清政府在《辛丑條約》簽訂后進行了“新政”、預備“立憲”等改革,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準備了經濟條件;中國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則為辛亥革命準備了階級條件;鄒容、章炳麟、陳天華等人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權利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準備了思想條件;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在日本東京成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準備了組織條件;同盟會成立后先后領導發動了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準備了軍事條件,這樣從5個方面弄清了武昌起義的來龍去脈。
二、拓寬知識面
新教材編寫方式的改變,打破了原來老教材編排的順序,這樣在教學中就給我們授課老師帶來了不便。如:在講述必修I第16課的“抗日戰爭爆發,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背景”一目時,我就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從國際、國內形勢角度分析日本侵華的原因”。我從兩個方面給學生補充講解,其一是國際形勢,受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資本主義各國紛紛尋求擺脫經濟危機的出路,美國羅斯福實行“新政”而德、意、日則走上了法西斯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其二是國內形勢,隨著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的逐漸增強,制定了既定國策——大陸政策,講到日本廣田弘毅內閣上臺后,為擺脫國內經濟危機,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通過這樣講解,彌補了教材中一語帶過、過于簡單的不足,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挖掘知識
近年來,我們可以發現,在高考文綜的歷史試題中,主觀材料題好多學生都說題難,不容易得分,考試內容都是課本中沒有見過的內容,這就體現了高考的一個特點:超綱不脫綱,高考試題允許拔高,超出課本,但在組織答案中,它又運用了課本中學過的知識,但是對學生就本讀本時知識顯然就不夠用,于是,我在教學中就在要求學生注重夯實基礎的同時,又對教材進行挖掘。例如:在給學生講必修I第12課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這一課的“義和團運動”時,我給學生出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應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提出的“扶清滅洋”口號?通過思考討論,學生大部分能得出具有愛國性這一特點,但很少有人能找出它的不足和缺陷,通過我歸納后,學生明白了它除具有愛國性,有利于爭取愛國官兵以外,還有“扶清”,容易讓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的排外色彩,這樣就挖掘了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以上是本人近年來使用多種教學模式時,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方式,實踐證明,利用問題教學法教學有幾大優點:(1)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2)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有目的、有針對性、直奔主題,既節省了時間,又能讓學生明白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3)每一節課都出示2~3個問題給學生,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組織正確答案的能力,原來學生在做主觀題時,面對幾段材料不知從何分析,但現在學生對主觀題的讀題、解題、答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采用該種教學模式,同時,也希望拙作能對廣大同仁有所啟示,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達到我們最終的共同目的——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應試能力,以適應高考改革的需要,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作者單位 河南省淮濱縣濱城學校)
?誗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