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的不斷深入,多數教師開始在英語課堂上積極地落實新課標理念。在實踐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新課標理念的理解不夠透徹,課堂活動設計考慮不夠周全等原因,往往會走入一些誤區,使課堂活動流于形式,課堂效率不高。結合教學實踐,談了提高英語課堂活動效率的幾點認識和具體做法。
關鍵詞:課堂活動 目標具體 主導作用 分層教學 教師評價
一、通過教學反思發現問題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與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一些教師為了在課堂上體現新課標理念,選擇通過活動完成任務的教學方式,突顯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通過參與、體驗、小組交流與合作發現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來實現學生素質和語言能力全面提高的效果。然而,在教學中,有些教師過于追求課堂的熱烈程度,過于追求讓學生暢所欲言的自學、互學的形式,而不對學生的活動表現做出適時地引導、點撥和評價,忽略了方式、手段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這一宗旨。我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時,也經??鄲廊绾伪苊膺@樣的問題出現。通過反思,我認為走入這些誤區的主要原因有:
(1)教師在學生完成課堂活動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沒有充分起到“導”的作用。
(2)教師的課前準備不充足,對學生了解不夠深入,沒有做到因材施教。
(3)教師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活動表現進行評價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也無改進與完善。
結合教學實踐,對于如何走出誤區,我總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認識并在下文略作闡述。
二、“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結合,兩手都要硬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為主,以教為輔“的思想。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的同時,教師絕不能放棄“主導權”,否則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教師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積極思考;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巧妙點撥,幫學生突破瓶頸;抓住活動契機,培養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教師把握好“放權”和“引導”的尺度,扮演好在課堂活動中所承擔的各種角色,才能提高活動的效率,最終使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各種能力。
三、分層教學,實現學生的全面參與
在活動設計之初,我先預設不同等級難度的活動內容,保證既讓優等生發揮潛能,又讓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有成就感。在活動編組時,我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能力差異,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一組。這樣,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互相協作,互補不足,每個人的努力都得到認可,不同層次學生的價值都得到實現,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信心也能不斷增強。
例如,七年級下冊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的小組活動:
語言重點: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How was your weekend?
活動要求:將上周末你的活動以情景劇的形式表演出來,并運用目標語言進行討論。限時2分鐘,每組人數4人。
活動實錄:(Last weekend)
S1:What a nice day! Lets go to the beach!
S2:Good idea. Well meet at the bus stop.
S1:OK.See you later.
(Today)
S3:Hello! Did you have a good weekend?
S4:Yes, sure.
S3: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4:I went to the beach.
S3:How was your weekend?
S4:It was great.
S3:What did you see on the beach?
…
完成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基礎較差的可以表演前兩個角色,練習一般現在時的短語和句型,而將過去時態的對話留給基礎較好的完成。而對于目標語言這種固定表達方式,有些同學在同伴的幫助下努力嘗試,角色大調換,收到全班贊許的掌聲。
四、利用形成性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
戴爾·卡耐基說:“人性最本質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贊賞。”教師適時的激勵性評價,會給學生以信心,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促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
1.教師的評價要因人而異
教學提倡因材施教,以取得最佳的效果,評價也是如此,要因人而異。每個學生學習基礎不同,教師決不能用一根尺子去衡量、去要求有差異的學生,要用平等的眼光捕捉學生成績的點滴進步。
教師可以把握每組同學完成展示的空歇時間,對進步最大或表現最出色的學生豎起大拇指,以示贊賞。也可以拍著學生的肩膀,告訴他“You did a very good job.You make a big progress.You are better than before. Go on working…”“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尤其是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
2.教師的評價要具體且有指導意義
新課程教學中,往往是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在先,發現某個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在后。發現問題后,教師會對學生采取適當的教育引導。因此,恰當的引導常常是與合宜的評價結合的。在評價中發現問題,在引導中努力啟發學生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改進,延展課堂活動的效果。教師要抓住小組活動后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拓寬思路,啟迪思維的良好契機,使課堂活動的效果更深入學生心里。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切勿圖省事,搞一刀切,只選出表現出色的小組,這樣會扼殺學生學習和表現的積極性。所謂具體且有指導意義的評價,就是針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教師從學生對整體情境的把握,表現力和創造力,句型運用,文化內涵,學生的語音語調等方面,給予學生點評。其中,尤其要引起重視的是英語學習的文化差異問題。
對于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異問題,教師應給予及時的點撥,這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關鍵。
總之,課堂改革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培養具有靈活性、適應性、創造性的現代化人才。如果課堂改革雜亂無章,不能達到改革的目的,那么就是失敗的改革,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在實施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盡量保證全體同學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并對學生的表現給予恰當的評價。俗話說:教無定法,學無定式。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我會繼續堅持在課堂教學中逐步落實新課標理念的原則,積極反思和改進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不當之處,使課堂活動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