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測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抓好教學常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豐富的體驗;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才能既不費勁又印象深刻。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生活經驗 發現數學 應用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素材來源于生活。有一位數學家曾說:“數學是研究現實生活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必須考慮所學數學知識的作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青年來到賣螃蟹的李大爺跟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李大爺說:“30元一斤。”甲青年說:“我喜歡吃身子,只有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說:“我喜歡吃爪子,也應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爺就把螃蟹分下來賣給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一算才發覺上當了,請你們用數學知識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么上當了呢?這一情境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既培養了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知識。因此,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調節課堂氣氛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以教材為藍本,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輕松愉快的數學情境和現實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營造輕松愉快的環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然而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系的,新教材中也給出了許多例子,教師要盡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于接受。也可以讓學生列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疑問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數學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多思考,教師要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于接受。也可以讓學生列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充分發揮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上創設出學與“玩”融于一體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運用事先準備好的漂亮的圖片創設情境,講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飛來飛去捉蚊子,忽然飛來了一只美麗的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了,小蝴蝶卻笑著說它們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帶著小蜻蜓去找它們家族的成員,它們找到了樹葉,小蝴蝶說在圖形王國里它們三個是一家人。同學們,為什么小蝴蝶要這樣說呢?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主動探究對稱圖形的共同特征。
二、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教學中,以教材為藍本,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創設輕松愉快的數學情境和現實的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并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起現實情境來,幻想的情境更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給他們帶來深刻的內心體驗。兒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力。兒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斕。兒童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成人常常無法理解,就像教材中出現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傘”、“小蜜蜂采蜜”等。我們認為不合邏輯常理,孩子們卻興趣盎然。因此,我們需要保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善于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說教,這樣,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們心動的畫面,設計出一個個可親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學“比一比”通過學生喜愛的卡通形象——藍貓邀請大家參觀客廳導入新課,學生興趣盎然,引導學生發現貓大哥客廳里的數學秘密,學生興趣高漲。又如教學“統計”,借助媒體創設大象過生日的情境,并以此為線索展開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認識新知的加速器。所以學生興趣的培養,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態度,以及是否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興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是學生學習任何知識必不可少的條件。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具有很強的求知欲望,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并積極進行探索。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中應以教師為輔,以引導的形式輔助學生,激發學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任何事物都是離不開數學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到身邊數學的存在及其價值。如在講到“圓”這課時,讓學生想想身邊有哪些事物像“圓”,讓學生去思考、去回憶,從而加深對“圓”的認知,使學生印象更深。要學會將數學應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回到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如在學習了“統計”后,問學生:你準備統計什么?這一環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學而有用的喜悅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三、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并把數學應用于生活”的思想,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入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如:我在教學《觀察物體》中“鏡面對稱”的內容時,先讓同學都照一下鏡子,然后在小組里交流:人在鏡子里的特點,鏡子內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活動和交流能總結出:照鏡子時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之一。一年級的學生,正如他們在課堂上所說的那樣,“我把我的書包分類清理好了”、“我學會了數數,上次家里來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擺多少雙筷子了”、“我學了加減法,就可以幫助媽媽上街買菜,不會算錯錢了”;也就像家長說的那樣,“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書包里的書都分類收拾好了,真不錯”;“我的孩子現在都會自己看鐘去上學了”。可見,新教材在培養學生數感和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勞動意識,體現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