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全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技工教育已經逐漸在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決策中占據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間,云南省邊疆地區技工教育的辦學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成績卓越斐然。但教育總體水平與發達地區仍存在較大差距,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水平還存在不足,產教融合仍需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技工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近年來,人才市場逐漸出現諸如“技工難”和“就業難”的問題,一個原因是由于技工院校的學生畢業之后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由于企業所需要的技工無處可求。從這個問題可以直接反映出技工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與社會的發展所需求不相適應,培養人才效益較差。
技工教育是為社會提供技能型專業人才而服務,必須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育計劃,應將學校和企業互相有效的融合起來,使得課堂以傳授知識為主向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過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現,技工教育出現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
1.“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含義
技工教育注重技工生從業前的教育,如何讓學生的擇業觀、就業觀與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吻合,這是當前技工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討的問題。技工教育首先要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觀念,一切教育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一切教育以社會需要和企業需要為準則,致力于發揮學校的優勢和潛力去解決企業用人需求的問題。
校企合作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技工教育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改變了傳統技工教育的模式,找到了一條適合企業用人要求和學校培養技能人才的新思路,為學校和企業搭建了平臺,學生到企業實習,既能接受專業知識與技能實操的訓練,同時又能接受企業文化、職業道德、準職業人崗位素質要求、技能質量標準的學習,實現了學生由考試型向實踐型的方向轉變。
2.“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辦學趨勢
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辦學趨勢下,單純的教學實習已經逐漸向合作型教育人才培養方向進行,向研究開發、生產經營全方位合作轉變;從單一的人員培訓、技術服務、咨詢服務和單項技術的聯合攻關向技術、資金和人才三位一體,共建多種經濟技術實體的合作模式轉變;從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向產學研一體化;而在校企合作方面,合作范圍與合作對象已經逐漸由以面向中小企業為主的合作向面向所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企業集團的合作轉變;由學校與企業一對一模式的合作向學校——企業群體式合作轉變。
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構成
1.基本要素
技工教育所培養的勞動者,只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受到產業界的歡迎和重視,而產業界只有參與技工教育,才能對技工教育提出科學合理的、符合實情的要求,才能得到適應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基本要素就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的技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
2.運行合作機制
校企雙方在針對企業技術問題和技工教育中的教學問題,是將合作運行機制緊密結合,制定校企雙方技術合作計劃,共同分析市場,探討市場走向,共同研究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積極參與企業新產品開發和新技術引進,為企業提供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服務,同企業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提高對企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實現產學研的深層緊密結合。
三、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的對策
1.加強職業學校自身能力建設
對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加強技工學校自身能力的建設。因此,要緊抓校企合作的領導管理工作,以此來提高云南省技工教育的整體實力和對企業的吸引力。其次,適當地調整教師和技工學校的專業設置,使之更加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同時加強對學校實訓設施設備建設,縮小與企業間的技術落差,實現與生產實際的同步。
2.優化集團化辦學,加強校企合作
優化集團化辦學則是深化“產教融合”和加強“校企合作”的又一重要的策略。有效利用和共享集團企業的資源,在課程開發和技術開發、學生就業等方面實現有效對接顯得至關重要。加強人才的優勢互補與集團內的企業和行業為職業院校提供能工巧匠和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也為技工院校在校教師到企業和行業鍛煉提供實踐機會,能夠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
3.建立健全專家咨詢體系
技工學校應積極組織選聘在行業、企業中管理經驗豐富、技術能力強、在各自領域具備一定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詢委員會”,通過加強校企聯系、開辦技術講座、舉行校企合作咨詢會議、開展經驗總結交流、舉辦校企聯誼活動等形式,為校企合作提供決策咨詢、業務指導和技術服務,提高學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楊麗.技工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關系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08(Z1):34.
[2]楊廣俊.技工教育集團化辦學成效的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16):1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