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摘 ? ?要】小學語文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順應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要求,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成效,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反思 ?基礎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48
語文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言影響是巨大的,小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階段,影響更是基礎而長遠。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尊重實踐,認清形勢,結合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素質教育、新課改的要求,積極完善我們的教學,既要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也要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既要注重基礎,也要注重提高;既要注重教育,也要注意引導;既要注重結果,也要注重過程;既要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也要注重語文的人文性,切實推進小學語文課程的改革。通過課程改革完善我們的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成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發展。下面,我將結合新課改要求,結合日常教學實踐,對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
一、學生的基礎學習仍需加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魏问虑槭菑念^做起,逐步進行的,基礎很重要。同樣,任何的學習過程都是從一點一滴打基礎開始的,要注重基礎學習,不能離開基礎學習,空談能力提高,只追求素質教育的外形,而忽略素質教育的實質,這是素質教育和新課改之后出現的一種比較典型的錯誤。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學習的啟蒙和基礎階段,其基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所以,作為小學教育工作者,要有更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小學語文學習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習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和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要重視學生的基礎學習,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形成重視基礎、腳踏實地的好習慣。只有基礎打牢了,再加以合理引導和提升,才能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更要講求實效
教師除了要重視學生的學習外,還要注重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學習的成效。在應試教育中,很多教師也比較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比如,上課就是認字、組詞、造句,課后的作業布置則往往是一個生詞、生字要求學生寫幾遍。但現在看起來,效果并不好,學生當時記住了,考試時又忘了,而且用的時候不會用。就拿識字教學而言,我認為,不能片面靠講解、靠重復,而是要讓文字活起來,讓文字具有生命力。比如,教師講究教學方法,同時可以創設具體的語言環境,并且在其中根據漢字的特點加以講解,達到字詞不相離,詞句不相離,句篇不相離的目的,使識字效率提高。采用形象識字法講解象形字,采用歸類識字法講解形聲字,采用結構組合法講解會意字,采用字義聯想識字法講解指事字,可以讓學生在更好更快認識漢字的同時,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
漢字是活的,同時可以延伸課堂,讓課堂也活起來,充分利用生活資源,有效拓展小學語文識字課堂?!疤幪幜粜慕詫W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知識來源于生活,對于學生而言,生活就是非常全面的識字課本,處處是識字的場所。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充分運用生活資源,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傊A學習也可以方式多樣化,變的更有趣味,教師要善于發現和運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比如,依托多媒體技術,開展有趣的課內外活動,如讓學生講小故事、小謎語,開展成語接龍等。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所有的教學資源,精心設計和組織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學生的積累量需要增加,閱讀教學需要加強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狈e累對于語文學習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被動的零碎的積累之外,學生還應該多多閱讀,主動積累,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主動運用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受益終身。而閱讀學習則是學生增加積累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同時,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安排閱讀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讓學生主動閱讀,則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閱讀一方面能夠加大學生的主動投入,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為直接的掌握書面語言,讓學生能更高效的學習。小學生正處在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多多積累將是他們的一筆寶貴財富,而且,隨著積累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會逐漸理解和體悟,進而讓經典在他們的生命中發酵,影響他們人生的品位和格局,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誦讀
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學科,在教學中如何把語文的這兩個特性充分結合起來也是一個問題。在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往往只重視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語文在發揮人文性,提升教育的德育效果上具有重要的使命,也具有很大的優勢。我們應該在教學中重視語文的人文性,由淺入深,潛移默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我們可以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對于文化的認同。
我認為,誦讀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教材內容或者其他的素材,要飽含深情的去教,用抑揚頓挫的語氣甚至可以用身體語言,來引導學生投入的學習。在這里,為什么要強調誦讀和背誦,同一篇文章,快速的默讀和出聲的有感情的誦讀,學生的感覺和體味是不一樣的,同樣,同一篇文章,讀一遍和讀三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提倡誦讀和背誦,并不是一味的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想讓學生在反復讀、反復念的過程中,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達到古人說的“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效果,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和思想上的升華。多選一些經典的、有趣味的素材,對我們來言是必要的,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的發展規律決定了趣味性是小學階段傳統文化滲透的一個關鍵原則和基本要素,選對了材料,提起了學生的興趣,則會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當然,形式不必拘泥,比如,既可以是傳統故事朗誦大賽也可以故事改編,靈活多樣的形式,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讓其感受語言的優美和內容的精彩,還可以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進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教育效果。
以上是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反思,教學任重而道遠,每一位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才能促進語文教育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