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洪娟
摘 要:如何打開這扇大門,數學老師首先自己要作一個有心人,然后再教學生作一個有心人。兩個有心人合力就會推開數學這扇充滿了智慧和思維樂趣的大門。
關鍵詞:獨立思考 數學思維 學習態度 學習習慣 授之以漁
小學生普遍反應數學是一門不那么好學的學科,特別是到小學三年級之后,數學的難度增加,很多同學在數學上犯了難,找不到門路。其實,只要用心去鉆研、琢磨,找到學習數學的竅門,就會發現數學是一門非常有思維樂趣的學科。
一、數學老師要做個有心的老師
在實際教學中,我研究過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最終效果,我發現通常會出現這些問題:比如,有的老師學識淵博,可是呢,在課堂教學中茶壺煮餃子有口倒不出;有的老師恰恰相反,滔滔不絕非常會說,恨不得把自己會的知識在一堂課中全部讓學生領會;還有的老師,講課的時候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看起來激情四射,可是一堂課下來問問學生老師講了什么?學生迷茫地搖搖頭,似懂非懂。
小學數學對于上了十幾年學的老師來說,非常簡單,可是對于剛剛接觸數學、完全沒有數學思維和思考習慣的小學生來說,數學是那么地神奇又是那么地困難。在讓學生慢慢愛上數字、愛上計算、懂得數學的奧妙的過程中,老師就要用心地去琢磨研究,怎么讓這些白紙一樣的孩子開動腦筋,能夠真正地從感性體會到數學的美妙,從理性上學會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達成:
1、多讓孩子“想”
在提出問題之后,老師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自己開動腦筋,去思考,老師不要急于去分析和講解。問題是思考的開始,也是推動思維發展的動力。比如在講到軸對稱圖形時,老師就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去想一想,有哪些事物是軸對稱圖形呢?如果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思路較窄,老師可以適時地拓展學生的思考寬度,例如可以點撥同學們去想一想建筑中有沒有軸對稱圖形?商標里有沒有?需要注意的是老師在這里只起到輔助和引導的作用,而不是替學生去回答問題。
2、多讓孩子“說”
傳統的數學教學,更注重結果。只要結果正確,中間的過程是怎樣的,老師和學生都不關心。這樣的教學方法,可能一時省力,但從長遠看,只會讓孩子的數學學習更加吃力。小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也非常樂于表達自己。老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這個特點,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去“說”,說出他的思考過程,他的解題思路。說的過程就是孩子表達他是如何思考的過程。在說的過程中,強化了他對思考過程的重視,而不是直奔結果。這實際上,也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在未來初中高中的學習中,他就具備了舉一反三的能力和創新的思維意識。
3、多讓孩子“動手”
動手也就是實踐。小學生還主要是通過具體的事物來學習和接受新知識,那么實踐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新知識的方式。由于條件的限制,數學實踐更多的來自課堂。在講課的時候,把要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編數學題目,或者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數學有關的趣事講出來,都是很好的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加深學習的手段。比如,在教“三角形的特性”時,老師準備幾組鐵絲,比如4cm、5cm、6cm為一組,4cm、6cm、10cm為第二組,4cm、5cm、10cm為第三組,分別拼成三個三角形的形狀,學生在拼圖的過程中,才能從感性上真正地感知到“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具體含義。
4、借題發揮拓展思路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回答問題的結果,往往會出現千奇百怪的答案。老師在點評這些答案的時候,首先要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鼓勵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接著,老師在分析錯誤的同時,借題發揮,善于變化,從一個知識點引發出多個知識層面,在原題的基礎上一題給出多個解答方法、一個題變化出不同題型、一個解題方法用于多種類型題目……尋求有趣的變化,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瑰麗多彩。
二、教孩子做個有心的學生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不但老師要做個有心人,老師也要教會學生做個有心人。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努力,才能讓數學變成一個有趣的科目,才能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深深的興趣和好奇。如何引導學生做個有心人,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去點撥:
1、學習態度要有心
不管基礎如何,學得好壞,一個好的學習態度是一切的開始。課堂聽講要認真,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解題時字跡清晰、格式工整,寫好每一個字,這是最起碼的學習態度。老師在強調學習態度的時候,也要告訴學生,認真嚴謹的態度不但是學好數學的基礎,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
2、學習習慣要用心
小學階段也是學習習慣的養成階段,數學的學習也是一樣的,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數學學習的好習慣包括: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把錯題及時總結到錯題本上,常常翻看,總結經驗溫故知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是在課堂上學完就結束了,而是與生活密切相連,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和美……數學學習中還有一個習慣常常被老師和學生忽略,那就是在保持正確的基礎上,保持一定的解題和運算的速度。對速度的要求會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個比較積極的思考狀態,否則過于懈怠的思維只會讓本來就缺乏持久力和耐性的小學生更加拖沓。
3、學會老師教給的“漁”
老師在教學的時候,都是高屋建瓴的,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根本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意思是說,我們要教給學生的是打漁的方法,而不只是眼前的這一條魚。因此老師在教學生的時候,既要教會他們這一道題怎么做,也要點撥給孩子這一類型的題如何解。授之以魚,很容易做到,這道題哪里錯了改哪里,知道了用哪種方法,就可以把這道題做出來。授之以漁,教給他們這一類類型題怎么做,并不容易做到,因為類型題是變化多端的,把握這個變化需要學生有扎實的基礎。老師自身需要充分備課,積極學習,將一個知識點的“七十二種”變化考慮周全,在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規律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成為“有心人”,數學便不再是個難題,而是真正發揮了數學本身作為“思維的藝術”帶給人的愉悅感,讓學生樂學、好學,在數學的學習中體會到快樂和興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