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初中階段面臨的突出困難就是學生學習成績分化嚴重。小學畢業直升初中,原有的差異隨著初中學科的增加,學習內容的加深、學時的延長而進一步擴大。形成教無信心,學無興趣,學無所得的不良局面。多數數學教師在實施義務教育中,面對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和學習行為習慣差異較大的新情況困惑無策。忽視這種差異,就必然使部分學生掉隊,喪失信心。分類指導,實施異步教學是實現群體“共同發展”與“差別發展”統一的必由之路。要成功地進行分層教學必須注意學生分層建組、教學過程分層、分類指導等多方面的問題。這幾個環節處理好了,可以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良好的心理氣氛勝過任何教育技能,感情的共鳴,信念的確定,行為的順應,目標的認同,達到教學活動的同頻共振,在教學這個復雜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是屬于決定地位的主體,誰贏得了學生,誰就贏得了教育。
【關鍵詞】成績分化;分層教學;優化教育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抽象程度高,有嚴密系統性的科學,客觀上要求按教學規律辦事,即結合學生實際,遵循漸進和可接受性原則。然而同一班級學生往往知識和能力參差不齊,若按同一標準同一要求對待所有的學生,必然不能發揮某些學生的才能和特長,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今天,更應當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這就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達到這一目的,“分層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指在常態編班下,在班級授課制不變的條件下,對同一班級、不同類型的學生,在同一課堂教學過程中實行與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可能性相適應的、著眼于促進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的一種教學模式。分層教學是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訓練和分類指導,做到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區別對待,最大限度的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 本人在教學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關于分層教學方面的經驗,在這里提供幾點實用的分層教學方面的策略:
一、分層建組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據學生的智力、基礎和學習態度等,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A) 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秀。 (B)基礎和智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C) 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不高,成績欠佳。對學生的分層應由老師掌握,讓學生知道自己所在的層次,可把學生的自愿和教師的分組結合起來,以使學生能接受為原則。這種分法每學期調整一次,分層推進縮小A、B、C組間的差距,最終實現C組逐步解體,A組、B組不斷壯大的目的。然后,再根據同組異質、互助共進的原則,適當搭配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由同層中一優二中一差四人組成。學生在這種小組中討論交流時,較為優秀的學生可通過介紹自己的思維方法,提高表達能力并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通過概括組員的發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中等的學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啟發,從而掌握正確的方法,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較差的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還可得到他人的幫助,利于他們在教師點撥或講解時理解和掌握。
二、教學過程分層策略
1、教學目標層次化
按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教材特點,從各類學生實際出發,使教學目標層次化,即分為所有學生都能達到的“基本要求”,多數學生經努力后可以達到的“中等層次”,對少數學生學有余力可以達到的“較高層次”。具體來說就是:對后進生只要求學會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識,對中等生要在“熟”上下功夫,注意發展分析綜合能力。而對優等生要求深刻理解,靈活運用,啟迪思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例如在初二代數因式分解中,對后進生要求掌握用四種基本方法分解因式,對中等生要求熟練選擇并綜合運用四種基本方法,對優等生補充換元法,配方法和待定系數法,使后進生不會因太難而厭、怕學。也使優等生“吃得好”、“吃得飽”。同時也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下一步的目標是什么,使目標意識與學生興趣、意志結合起來,形成學生盡心竭力、自覺學習的心理。
2、問題設置層次化
問題的提出是思維的開始,但當學生的心理處于壓抑、自卑甚至恐懼時,它將直接阻礙、削弱思維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使各類學生都能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領略到獲得學習的愉悅和歡樂,從而在愉快中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完成向高一層次的轉化。例如在介紹較復雜多項式的因式分解時,讓后進生做y?+2y-24。讓中等生做(x?+3x)+2(x?+3x)-24,讓優等生做(x?+3x-2)(x?+3x+4)-16,不僅使問題層層加深,便于理解還使每類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努力的價值,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信心。
3、練習設置層次化
適當的練習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應該設計多層次的練習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成階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訓練題: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2+4x+4;(2)25a2+10ab+b2;(3)(x+y)2+10(x+y)+25;(4)(a+b)4-18(a+b)2+8l。老師不宜明確指明哪些學生做什么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自主選擇。 C層次的學生選做(2)(3)題時,老師應及時點撥,允許部份學生集體討論完成第(4)題。課外作業也應分為幾個層次,一般可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以供學生選擇,其中必做題要求A、B、C層次的學生都要完成,選做題允許學生不全部完成,或幾個同學一起研究共同完成,這樣在學生習中形成競爭意識,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三、分類指導策略
學生訓練時,要做好課堂巡視,及時反饋信息,加強對B、C層次學生的輔導。對C層次的學生課后盡可能進行面對面的輔導,積極組織A層次的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通過開展競賽知識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平時的課堂訓練,難度稍低的練習可由A層次的學生幫助C層次的同學,通過生生之間的互動,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進步。另外,分層教育使各類學生都有所提高,但并不是使每一個學生的潛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因此,個別輔導在分層教學中顯得不可少,特別是一些過差生,不僅缺乏刻苦鉆研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意志,更缺乏學習的信心,認為“努力也學不會”,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對于這些學生要個別輔導及時發現其閃光點和進步之外,并予以鼓勵增強其學習信心。對于一些數學基礎較好、有一定能力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在牢固掌握“雙基”的基礎上閱讀一些課外雜志和書籍,學習多種思想和方法。把課堂教學內容加深加寬,使自己的各種能力都得到發展。通過個別輔導使每類學生都感到教師喜歡他們、對他們寄以厚望,使他們有積極的情緒,自覺在數學學習上多功夫。通過分層教學的實施,我們認識到這一教學改革的意義是重大的,影響是深遠的。首先分層教學提高了教師素質。分層教學要求教師在備課、組織教學和輔導等各個教學環節都應考慮學生的層次。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深入鉆研教材,全面了解學生,靈活組織教學。因此促進了教師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提高。其次,分層教學注重教學對象,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盡最大的可能使各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因此這一教學方法,易于提高學生的素質,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有利于將“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另外分層教學有助于差生的轉化。經調查大多數差生是因為學習跟不上,教師不重視和缺乏自信心等原因造成的。而分層教學正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使差生受到重視,恢復自信。在愉快中學習和進步,使思想品質和學習成績不斷得到提高。最后分層教學有助于學生的心理成熟。由于分層教學將學生分若干層次,因此學生間的學習自然形成了競爭,學習的升降,各層次的轉變,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沖擊,教師應當正確引導,使之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