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華+孔翠



【摘要】本科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國家人才培養戰略調整的重要舉措,是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選擇。應用型人才專業結構、專業素質是大學生就業、擇業中核心競爭力。而知識結構是人才培養的導向,應用型人才專業結構是否完善,本文通過探討專業知識結構與大學生專業能力、素質的關系如何,找到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專業知識結構 專業能力 專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013-03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adjustment,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education in the transition mod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rofessionaltraining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ar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career choic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is the guidanc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applied talents is perfect. through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quality, this paper find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Profession knowledge structure;Professional ability;Professional quality
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對普通高等院校提出了轉型發展、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傳統教學模式把教學與市場需求割裂開來,人才根本就沒有與社會和市場相連接。如果人才培養模式不轉型,優勢教學項目也會被市場所淘汰。在這樣的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就日益重要起來。
一、相關概念界定
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是由社會發展的不同需要決定的。社會既需要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運用客觀規律和科學原理改造世界為人類社會創造直接利益的應用型人才。這兩類人才在培養規格上應各有側重。研究型人才重在培養其發現和探索客觀規律、創新知識的能力;應用型人才重在培養其應用專業知識到實際生產,特別是將高新科技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為社會創造直接利益的能力。而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化,教育類型也由單一學術型向多種應用型演變的進行了轉化(潘懋元,2010)。
1.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
應用型人才是與學術型人才相對應的概念,把應用型人才作為管理類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指的是學生畢業后不是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和理論創新工作,而是創造性地應用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去解決社會組織和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柴達,2014)。簡單地說,應用型人才不是培養科學家和學者,而是培養“運用知識”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2.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理念
人才培養理念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指導原則,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國際性、層次性特征。
經管類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應該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通識教育培養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社會文明公民,具體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是思想品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基礎性、啟發性課程;二是現代普通高等教育,如高等數學、大學語文、大學外語課程等內容,這些課程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長遠發展潛力的影響巨大;三是音樂、美術、體育等方面課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專業教育是為了培養社會需要的專門人才(方記國,2014)。社會分工形成了不同行業和不同工作崗位的專業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大學的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完本科課程之后成為職業人具備工作崗位所要求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工作技能。
3.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識結構
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要注重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和素質的提高。基于這樣的培養理念,在人才培養中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有的學者又把它叫做KAQ模式或KSQ模式。“KAQ”分別為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或skill)、素質(Quality)的英文字頭的組合, 此三要素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趙璞,2014)。
在知識方面,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識廣度和深度。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是一個人知識數量和質量的反映, 它體現一個人知識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一方面, 應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知識廣度, 即不僅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 同時還要有較強的理論技能;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還需要有過硬的應用性知識, 有一定的科學人文知識和相關的財務、管理和人際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 他們要有一定的知識深度,要從以“夠用”和“實用”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礎扎實、增強后勁”轉變,從掌握職業崗位技能和技術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識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統和科學性的專業知識體系方面逐步轉變。本科應用型人才的能力結構包括操作能力、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應用型人才區別與其他人才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征。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以能力為中心,以培養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僅是崗位能力,更應是職業崗位群能力;不僅是專業能力,也是綜合能力;不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創造性技能。這樣的應用型人才在以成熟的技術和規范為基礎、具有某種職業崗位的職業技能、技藝和運用能力的同時,具有構建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endprint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項目的研究對象以浙江YX學院在校本科生為對象,因本研究探討的是應用型本科中專業知識結構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素質的影響,同時根據教學改革實際,選取的是進行應用型人才改革后的2013級學生(大四學生)進行調查,調查時間也選擇為2017年5月,對正在進行求職的應屆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求職過程中的大學生最能反映就業能力高低、素質的優劣,這也能更加直觀的通過問卷進行反應。樣本選擇了212人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專業集中于經管類,去除掉不規范、不完整問卷,有效問卷數為183.
2.研究方法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問卷由兩大部分組成。本文結合耐特 ( knight) 和約克(Yorke)提出的 USEM模型和應用型人才的KAQ(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質Quality)的劃分,將問卷劃分為知識模塊的K和就業能力的A和Q,由于本文主要探討應用型本科的知識結構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此在第二部分中包含了能力和素質兩大部分,不再單列這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學生知識構成調查問卷,基于文獻研究,我們按照知識的構成將知識(K)劃分為基礎知識、跨學科知識、專業知識(應用型)、行業前沿性四個維度,考慮到問卷問題較多,為了更好的獲得問卷質量,本項目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經檢驗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826。第二部分是應用型教學模式的學生就業能力自我評價調查問卷,這一模塊包括能力(A)和素質(Q)兩部分。項目將能力(A)劃分為核心技能和學科理解力,能力主要觀察學生在通過應用型本科的學習后,在求職過程中是否具備本專業的實際操作能力,本項用“通過本科學習我具備了本專業的實際操作技能”題項測量;學科理解力是學生在系統學習后對職業能力、專業能力的自我理解程度,本項用“系統學習了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對畢業去向有明確的認識”兩個題項進行測量。素質(Q)的提升是應用型教學所追求的結果,轉化為本課題的題項衡量,項目通過考察學生是否具備職業人的所需要的素質劃分為個人特質、元認知各兩個維度。元認知是學生通過大學本科的學習,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職業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源動力,屬于個人素質范疇,個人特質是學生通過本科學習系統化解決問題的素質提升,個人特質用“我具備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測量。元認知用“應用型教學方式激發了我的專業學習興趣”和“大學學習讓我形成了自己的職業觀、價值觀、世界觀” 兩個題項測量,。就業能力量表一共包含6個題項,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為0.959,擬合程度好。
三、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知識結構得分
調研對象在知識結構四個維度上的均值差異仍然存在,說明大學生在知識構成上確實存在差異,且分數說明總體上大學生無論在知識面的廣度、深度、前沿性和基礎知識方面都處于一般水平。相比較而言,大學生在基礎知識和知識前沿性上的得分都明顯低于跨學科知識和應用型知識。大學生在基礎知識上平均分為3.73,在行業前沿上平均分為3.72。隨著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的深入,大學生在應用型知識的平均分上都呈現了較高的分數,是所有分數中的最高分,為4.46,可見,通過應用型本科的教學改革,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應用型知識的獲取、領會、實踐等環節都大大加強,學生在專業精深程度有所加強。跨學科知識往往反映的是學生知識的廣度,在這項得分上,學生平均分為4分,說明在知識“跨界”方面還有待加強。從這項得分的整體情況來看,學生在基礎知識、前沿知識這兩項得分雖然整體看也屬于中高分段,但相較其他分數得分較不理想,但也要認識到,基礎知識對文經管類的學生而言,基礎知識往往涉及到學生涵養。盡管這兩項分數差距不大,但是相比而在知識深度,特別是,這一結果顯示在大學生整個知識體系結構上,基礎知識和跨學科知識稍強,而在專業知識的精深上,特別是學科前沿知識上存在不足。
2.知識結構對大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的影響
項目采用 Pearson分析法,對大學生知識結構與職業能力、素質進行相關分析(見表2)發現,知識結構各維度與職業信心、職業能力及其各維度均呈顯著的正相關
為進一步了解知識結構(K)如何影響就業能力(Q)與就業信心,本研究通過回歸分析檢驗了大學生知識結構各維度對就業能力的影響,見表3~表5。選擇知識結構的四項分別與代表職業能力的核心技能(A)、與代表職業素質(Q)的元認知進行回歸分析,進一步分析在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提升中哪一項因素更為關鍵。
在職業能力元認知1(“應用型教學方式激發了我的專業學習興趣”)上,應用型知識對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能力,能動性的發揮影響十分顯著(P<0.01),跨學科知識也會激發學生專業學習意愿(P<0.05),這在經管類學生中很常見,由于經管類學生在知識上有重疊,這也符合經管類大學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而其它兩個因素在此項中的影響不顯著,說明從學生的角度看對啟發專業學習,提升專業素質,前沿性知識的渴求程度不高,或者在求職階段尚未意識到其重要性。
職業素質元認知2(Q)(“大學學習讓我形成了自己的職業觀、價值觀、世界觀”)這項中,應用型知識對該項的影響十分顯著(P<0.01),其余三項因素均不顯著。說明應用型知識在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中更為關鍵,學生在職業體驗中對來自專業的應用型知識的認同感更強,也對增強求職過程中的信心有很好的帶動作用。
必須注重知識各層次內容,基礎知識、應用型知識、前沿知識、跨學科知識都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職業信心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
在知識結構對核心技能A的影響上,應用型知識對核心技能的影響十分顯著(P<0.01),其余三項因素均不顯著。這也說明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對大學生技能的提升中,應用型知識是關鍵步驟,是影響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核心部分。
在采用SPSS進行回歸分析后我們發現,知識結構各維度對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影響不一,對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來說,更為關鍵的知識在于應用型知識。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優化大學生知識結構,形成合理的、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夯實大學生應用技能,拓展其專業知識深度,對于就業能力的提升和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