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曾經說過,要想使每一個學生都對所學習的學科達到基本掌握的水平,就必須轉變傳統教學活動開展中那種適用于所有學生的標準和課堂教學方式。換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打破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局面,根據不同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水平和教學需求,將學生、教學目標、教學方式等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即在目標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以此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實現因材施教。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語文教學;分層教學目標;預習分層
所謂的“分層教學”主要是指在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時候,對教學目標進行分類,依據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水平對其進行分層。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校為了提升升學率,常常會“一刀切”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兩極分化現象嚴重,這就需要借助分層教學使優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下”,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一、制定分層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指向標。在傳統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是以教學大綱為基礎的,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地進行教學,這就使得一些語文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無法接受籠統化的語文知識,久而久之淪為學困生。既然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仍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大綱的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即分層教學。在農村小學語文分層教學目標制定中,所設計的教學任務需要以每一層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基礎,這樣可以保證其任務既能在學生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利用已有知識基礎上得以完成,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我在設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教學目標的時候,根據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情況,將其劃分為兩個層次的目標:達綱目標:(1)閱讀本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然后結合自己所閱讀的內容解答課后第五、六兩道習題;(2)理清本文的寫作順序,弄清楚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的作用,中間記事的特點,以及結尾的作用。提高目標:能夠模仿作者的寫作方式,諸如第一段的自提問題式的開頭,來自選話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微作文。如此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可以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獲得有針對性的發展。
二、實行預習分層
分層教學活動開展的原因在于學生作為個體存在,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就課前預習活動來說,一些善于語文學習的學生可以自主地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而一些不善于語文學習的學生則只能在高度結構化的教學情景中由老師引導學習。尤其是在農村學校,在沒有教師和家長的督促下,很少有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所以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開展中預習的作用。縱觀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所下放的預習提綱,統一要求,分層次的情況層出不窮,這種普適性的預習要求自然會使那些語文學困生對預習產生排斥心理,學生無法在預習中獲得有效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預習指導,即分層預習。如語文學習水平稍低的學生只需要完成第一道例題即可,而水平中等的學生只需要完成前兩道習題即可,高水平的學生需要將所有的習題都完成。這樣的分層預習是以學生的能力為基礎的,在預習中既能使學困生吃得下,又能使學優生吃得飽,在預習中獲得有效發展。
三、落實分層教學目標
目標制定和預習活動開展之后,如何將分層教學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才是實施這一教學策略的關鍵所在。我在小學語文課堂分層教學中,一般采取提問分層的方式。因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學生為中心,要想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提問是必不可少的。借助問答形式不僅可以將語文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調動學生的語文思維,在思考中掌握語文知識。在分層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同樣需要顧及到各個知識層面的學生,即設計分層提問。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例,在教到第二部分的時候,我會設計三道不同層次的問題:①為什么“我”聽了伯父的話會“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②臨去時伯父為什么要送兩本書給“我”?③這個小故事體現了魯迅先生的什么品質。如此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不同的問題,在課堂參與中掌握基礎知識。
總之,在農村小學語文分層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情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完成教學任務,利用分層提問的方式引導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建東.淺議分層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3).
[2]金青玲.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5(3).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小學分層教學策略研究》,編號:GS[2016]GHB065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