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娥萍
摘 要: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使學生能夠全面提升學習效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分層教學;分類指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進行不同層次與不同方法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掌握知識,獲得成就感,建立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層教學
1.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給學生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課堂知識。例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進行分層,同時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分層,針對優等生,教師可以講解較難的內容,進行拔高學習;針對中等學生,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授基礎知識,使學生能夠發展綜合能力;針對后進生,教師要降低教學難度,從最基本的知識開始教授,使學生掌握基礎方法,掌握語文知識[1]。教師通過將教學內容進行分層,使學生能夠掌握所學的知識,通過不斷的學習與訓練,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能力,從低層次向高層次努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使學生能夠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2.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同時也應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學生在每個層次的學習中,掌握相應的教學知識,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提高整體學習效率。例如,教師針對優等生,就要以掌握課本知識、挑戰拔高知識為目標,使學生能夠不斷進步;對中等生,應以掌握基礎知識,進行熟練應用為目標,使其通過反復學習,提高能力成為優等生;對于后進生,教師應以讓學生掌握語文基本能力為目標,以實用性為主,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掌握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保持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使目標科學化、可行化,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對學生作業進行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教學,給學生安排相應的作業,通過對作業的分層教學,使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練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布置適合中等生的基礎習題,此類習題要求全班同學當堂完成,通過基礎習題,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教師在布置課下作業時,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通過分層布置作業,可以將每個層次的教學內容進行鞏固、強化[2]。教師在進行作業批改時,針對中下學生,要以鼓勵為主,降低作業標準,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中要體現層次性,使學生能夠得到相應的強化與鞏固,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類指導
1.課堂教學中進行分類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3]。例如,教師對優等生,可以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提升自身的能力;對中等生,教師要給予適當的輔助教學,在學生掌握知識后,讓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后進生,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堂知識,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能力,安排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
2.課外教學活動分類指導
在進行語文教學課外活動時,教師也應根據學生的層次進行合理的分類指導,使學生理解活動意義。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將優等生、中等生與后進生進行科學的搭配,使學生能夠互相幫助,提高學習效果。優等生可以對中等生與后進生進行監督、指導,幫助學生改掉錯誤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學生通過教師的分組,能夠合理地開展互幫互帶學習,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成績,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合理的分組,使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學生的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通過科學、有效的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帶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應用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參考文獻:
[1]崔兆鳳.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7(3):6.
[2]李佩玲.試析我國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層次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13(9):62.
[3]黃韻秋.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類指導與分層推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11):14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