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的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對于高中數學的教學要求也在進一步的提高。由于數學在現代生活中,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方面,但是要說對于數學文化素養的認識,可能還是沒有廣泛普及。針對這樣的一種現象,本文將結合自身的高中數學教學經驗,來試著分析一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數學文化素養。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文化;文化素養
相較于初中數學而言,高中數學的數學概念就更為的抽象。針對這樣一種更為抽象的數學概念,人們一般都稱之為“看不見的文化”。正是因為它的概念抽象,如果學生在平時的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之中,不能很好地對其進行理解的話,那么他們的數學水平可能就很難再進行提升,甚至會對數學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所以,我們在平時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之中,只是將書本上的一些知識傳輸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將數學這門學科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學生,培養他們對數學文化素養的新認知,這樣才能夠使得在學生以后的高中數學學習中,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本文將以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一的教材內容為例,來試著分析一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如何來培養數學文化素養。
一、 結合數學歷史,激發學習興趣
有人說過,“要想預見數學的未來,正確的途徑是研究它的歷史和現狀,即數學史是必讀的篇章。”之所以帶領學生了解數學史,是因為它主要的目的便是數學教學,使學生融入數學教學,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們學習的《集合》這節內容,這節內容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來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以及能夠樹立用集合語言表示數學內容的意識。那么,在此之前,如果老師采用介紹集合的有關歷史的教學方式,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便能夠創設出一個情境,通過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將這節課的內容導入進去。如“集合論的基礎是由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在19世紀70年代奠定的,經過一大批卓越的科學家半個世紀的努力,到20世紀20年代已確立了其在現代數學理論體系中的基礎地位。”通過簡要的講述一下集合的發展歷史,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勾起他們的了解欲望。這樣的一種方式,不僅可以為比較枯燥的數學概念性學習注入一絲活力,還能夠使得學生在對這樣的一種數學概念理解的基礎之上,來了解一些數學家的睿智與偉大,使得他們能夠體會這樣的一種思維發散過程。從而更好地激發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的進入課堂教學中來。
二、 展示數學之美,培養審美情操
較之初中數學而言,高中數學的教學目的不僅是使得學生了解教學內容的理論知識,還要使得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得到一定的培養。我們在平時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之中,將數學之美融入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得他們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我們學習的《函數的概念》這節內容,這節內容的個主要教學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函數的概念,以此來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提出問題的探究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抽象概括能力。那么,怎樣在這節內容上培養學生的審美,提升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呢?在數學之中,說到數學之美不外乎這四個特征,即“簡潔性、對稱性、統一性、奇異性”。像這節課,《函數的概念》最能體現的便是它的對稱性。通過計算一些函數值來畫出它的圖形,以此來體會它的對稱之美。而且,我們在教學過程之中,要對數字的這種魅力進行一定的渲染,讓學生能夠對這一特點更為深入的理解,使得他們對數學的一些存疑能夠得到解決。而且,通過渲染這樣的一種數學之美,來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通過了解來產生一種興奮感、滿足感。
三、 滲透數學思想,提升數學素養
所謂的數學思想,它就是將一些數學問題以及數學關系滲透進學生的意識,然后再對其進行思考,來對數學事實和理論有一定的認識的一個過程。數學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想要學生養成一種邏輯思維能力,高中數學當然也不會例外。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知識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通過將一些數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之中,讓學生通過結合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來培養其數學文化素養,就比如說像數形結合思想,函數、轉化之類的思想等,我們在平時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運用這樣的一些數學思想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當然,我們也需要將一些教學內容與數學文化素養相結合,來使得學生意識到生活之中是可以運用數學思想的這樣一種意識,由此來使得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得到提升。
四、 結語
總的來說,想要使得學生的高中數學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那么就一定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在進行數學文化素養培養的時候,可以結合數學歷史,激發學習興趣;展示數學之美,培養審美情操;滲透數學思想,提升數學素養等方式。當然,我們還要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數學文化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老師和學生長期的堅持,通過這樣的堅持來使得學生增加對高中數學的了解。
參考文獻:
[1]陳修周.談高中數學新教材中的數學文化[J].西部素質教育,2015(12).
[2]陳玉生.數學文化,讓課堂更具活力[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6(Z3).
作者簡介:
倪瓊,重慶市,重慶市彭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