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內容摘要】思維導圖是對人腦的一次革命性的再開發,對于指導高中歷史教學有很大的價值和積極意義,不僅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掌握知識,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對于探索新課程改革而言,思維導圖也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思維導圖 研究性學習 歷史教學
思維導圖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語言學家、世界記憶力錦標賽創始人托尼·博贊(Tony Buzan)開創的一種學習記憶工具,他對于拓展思維,增強記憶,增進學習效果有很好的幫助。
一、什么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組運用線條、箭頭、關鍵詞、圖像、色彩連接成的具有邏輯結構、知識結構的思維圖形。是表現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工具。它將相關知識的各個主題(關鍵詞)用相互隸屬的層級關系表達出來,符合人腦思考的習慣和方式。大腦思考不是憑借語言文字,而是依靠圖像與聯想。當我們意識到一個事物時,大腦中總是先反映出這個事物的圖像形狀,然后才是語言與概念。因此,思維導圖就是將我們需要認識的對象轉化為更適合大腦思考記憶的圖片與線條。
二、思維導圖的結構
思維導圖的結構圖形與我們大腦的物理結構和思維模型結構圖形類似,由中心事件、思維線索、關鍵詞、構成事件等組成,是一種非線性的思維組織形式,如圖:
三、思維導圖的基本原則
思維導圖一般遵循以下原則:
1.突出重點:對于事件或知識的重點一定要寫在中央,并通過較大的字體和醒目的顏色給予強調。
2.發揮聯想;在分支模式由內向外連接時,可以使用箭頭或各種色彩與代碼連接,并發揮自己的聯想,積極建立知識聯系。
3.清晰明白:每條分支上都只注明一個關鍵詞,切忌面面俱到①。
四、思維導圖在學習歷史的優勢
1.使用思維導圖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記憶的效果
關鍵知識點間的連接線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2.思維導圖可幫助建立清晰的知識結構
思維導圖結構簡單,層次分明,既有具體知識又有整體性結構,兼顧了知識的整體和細節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3.思維導圖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右腦思維
人腦兩半球的解剖結構基本對稱,但功能是有區別的,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單側化”。一般而言,習慣于使用右手的人(右利手)其大腦的左半球言語功能占優勢,亦即概念形成、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等占優,而對于主要功能與言語不相關的空間知覺、形象思維如音樂、美術活動的右半球則未得到積極開發②。
4.思維導圖的趣味性
導圖中線條、圖形、色彩的運用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習主動性并提高思維穩定度。同時保持學生的精力在關鍵知識上,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五、思維導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案例
以必修一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為例:
工具:四張大白紙,四套彩筆。
過程:
1.根據授課內容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個任務,分別是“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同時創設一定地情景,每個小組一張白紙一套彩筆,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根據對教材的理解通過組內討論的方式確定本小組承擔的知識點的配圖。在四個小組討論的時候教師參與到每個小組的討論,隨時觀察小組對知識邏輯關系的理解并給與適當的幫助,但不評價對錯,只關注邏輯關系是否合理。(10分鐘左右)
2.在黑板的中心用彩色粉筆寫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讓每個小組的代表將本小組的分支模式添加其上,在添加同時講述教材中心知識讓其他小組的學生掌握,以便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完整性。(15分鐘)
3.當黑板上的思維導圖完整全面后,學生互相評價其他小組思維導圖分支模式,然后在黑板上改進,最后形成全班都能接受的思維導圖全圖。教師最后按圖進行課堂復習。(10分鐘)
六、思維導圖對教學觀念的指導意義
通過思維導圖的設計、修改和確定,加強了師生互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能動作用,不僅擺脫了傳統的單向教學方法,而且不同于師生雙向交流模式,是一種師生、生生、師師之間的多向交流,雙向互動變成多變互動。這是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新趨勢③。
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它通過與他人的探究合作,集合眾人智慧,經過充分討論,讓不同的思維在摩擦碰撞中體會思考的快樂,體現動腦的樂趣。
可以說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為教師和學生都打開了一扇大門,指出了一個新方向。
【注釋】
① 思維導圖[M]. 中興出版社2009:77.
② 孟昭蘭. 普通心理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③ 解讀優質課堂教學[M]. 安徽文藝出版社2010:48.
(作者單位:安徽省潁上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