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過分關注學科,強調學科本位的教育現實中,我認為我們應在新課標指導下,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而語文學科本身就承載著人文教育的責任,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人生觀、世界觀,相信以人為本的課堂會更受歡迎。
關鍵詞:和諧;以人為本;新課程;人文素養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著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肩負著重要的責任。”
記得有一次很有幸到碧波中學去學習,聽了幾位老師講課,讓我對新課程標準,教學不只要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的新教學觀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有一位老師在講豐子愷的《竹影》時,他的方法真的很能體現人文素養。
豐子愷的《竹影》寫幾個小伙伴在月下畫竹影,然后和父親一同探討中國畫的特點。文中“我”和小伙伴月下看竹影、繪竹影、談竹影,不僅意境優美,還充滿情趣。爸爸因勢利導,從畫竹影的游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教育。本節課聽王老師娓娓道來,好像也置身于童年的游戲中,而王老師就像文中的父親一樣循循善誘,又充滿激情。整節課自主流暢自然,結構緊湊,語言精練準確。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到預設和生成相統一,教師的指導策略非常明確,對文本的理解也比較深入。課堂上我們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
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學習中,我認為要創設“以人為本的和諧課堂”,以這堂課為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緒情感,達到樂學
英國教育家斯賓基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這就強調了學習應該讓學生有一種愉悅向上情感體驗。學生上課為什么沒精打采,為什么討厭學習?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上不要局限于只教語文知識,更主要的是通過一篇篇承載著作家靈感、感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去影響每一個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感染每一個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做“傳聲筒”,而必須“引人入勝”。
王老師不惜用了五六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欣賞評說豐子愷的漫畫,然后再向學生簡單介紹豐子愷的基本情況。這一導入在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同時也讓學生對這樣一位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的作家充滿好奇,自然更想去了解他的童年生活。
二、 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促進主動
新課改指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這是從“讓我學”“讓我練”轉變成“我愿學”“我愿練”,這是語文教學人文教育思想具體表現,也是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只是帶動學生觀察、分析、思考,引導學生懂得道理和掌握規律。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課堂應該留給學生,老師最多只能講三分之一,老師應該成為整個課堂的主導,而學生才是主體。但是像《竹影》這樣的有關藝術教育的文章,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讀,可能很多學生都無從入手。王老師在處理這類文章的時候就非常注重對學生從內容的理解、主題的把握、甚至中國畫的神韻各方面都做了很好引導,用一個個結合生活的問題,把學生引入課文中,讓他們有話可說,有感有悟。
三、 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完善品格
新課標中提到,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語文教師在挖掘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豐富的道德生活體驗。這樣,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人格也得到健全與發展,不僅語文知識增長了,學生變得更有愛心、同情心,更有責任感,更有教養。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也越來越完善。
王老師為了學生能夠理解文中的父親是一位善于引導、慈愛的父親,就講到了作者的名字“愷”的含義。在本節課中不僅講了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還特別讓學生欣賞了眾多名家的竹畫,對他們進行了藝術欣賞的教育,并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本堂課的結尾,還讓學生品讀了一首寫竹的詩,從而引導學感受和學習竹的品格。
四、 關注每一位個體,發展個性
新課改要求關注每一位學生。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是有個性、有思想、有尊嚴的人,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每一位在課堂上的學生,關注他們的狀態,關心他們的身心,尊重他們的思考,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這堂課,他留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上課就是在表演,要激情滿懷,要表情豐富,甚至要有合適的動作。在他的課上我看到的其實就是一個會吸引在場觀眾的演員。特別是在講述名竹畫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明白畫面的內容,他就模仿了一個體態優美的婦人和一個嬌滴滴的孩子,真是繪聲繪色。在他的這種輕松愉快感染下,同學們都愿意說話,只要學生舉手,王老師一定會給他這個機會,不管說的好不好,王老師都會給予他一個肯定的微笑。于是學生都很大膽,都很放松。比如在說到現在的家庭教育方面,學生直接指出現在的家長注重分數、注重素質,而他們直接卻覺得很累,很不情愿。這些都是孩子們的心聲。
縱觀整堂課,王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都交回給了學生,讓學生在欣賞漫畫、評析漫畫、講述故事、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完成了這堂的學習。讓我們看到當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時,他們身上所迸發出的智慧和能力。這堂課既在給我們講家長對孩子的引導作用,又帶著我們回憶了童年的趣事,還領著我們欣賞了中國的竹畫精品,同時也感受了中國繪畫的神韻。這堂課也真正地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角色轉變,這堂課也真正地充實了學生、感動了老師。這些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其實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把課堂交予學生,我們還應該了解語文教育關注人性發展的要求。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依靠人、為了人、服務人”為基本出發點,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積極發現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有大愛、有思想、心靈和諧的學生。
作者簡介:羅利,廣東省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安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