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摘 要:閱讀并理解經典的古詩文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也有助于學生認識、發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在中職階段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詩文,要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去多讀,在此基礎上通過交流活動來多角度欣賞,最終做到內化對詩歌的理解。
關鍵詞:中職語文;經典詩文;閱讀研究
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古詩文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熟讀乃至成誦這些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記憶力,培養學生的語感,在物欲橫流、拜金主義日益嚴重的今天,進行古詩文誦讀,還能凈化學生的心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愛國和審美教育,培養孩子高尚的情操。
一、直觀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有直接影響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越高,參與度也越高,隨之,學習效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雖然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直接興趣為主,但在古詩文學習中,因詩歌呈現方式較為抽象,內涵包含在語言文字中,要讓學生會閱讀詩歌,體悟詩歌的內涵,首先就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方法較多,如利用媒體來呈現圖片、視頻、音樂等,如通過背景故事來導入,或通過設問來進行皆可。但需要注意,各種方法并非是孤立使用的,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綜合應用。以《赤壁賦》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先以《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來引入,讓學生猜是誰?然后以“才華橫溢的蘇軾”為題對蘇軾在文、詩、詞、書、畫等方面的成就簡單介紹,以“三詠赤壁”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背誦來激趣,再以“烏臺詩案”為背景資料引入對“賦”的了解,輔以圖片,引入對課文的朗讀。
不難看出,在古詩文的閱讀中,如果導入過于單調,學生很難對詩詞產生興趣,而借助多種方式來引入,讓學生在了解創作背景、作者簡介、詩文大致內容等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生的興趣會得到較好的激發,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對詩文的深入閱讀,對加強對詩文的理解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引導朗讀,培養學生語感
三分詩意七分讀,要對詩歌的內涵有深入的理解,讀是基礎,也是必須。在中職語文詩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不太注重引導學生去朗讀,認為生字詞學生都懂得,哪怕不懂也可以借助工具書而解決;對詩歌的節奏等劃分沒有明確的指導,學生讀起來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進行,效果不是很好。
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除了在朗讀方法上以自讀、開火車讀、競賽讀等多種方式來引導閱讀外,還要根據內容進行一定的指導。如,《過秦論》中第2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作者是怎樣論證的(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的),就需要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簡單分析。當然,鑒于學生是初次閱讀作品,在讀的過程中教師的閱讀要求不能太高、太細,而要從宏觀上來對學生進行一個總體的引導。同樣是在《過秦論》的朗讀過程中,教師就可提出問題:“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各是什么?”(中心論點: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來作為引導。
三、合作交流,領悟作品內涵
當學生能正確而流利地朗讀課文,那么接下來就需要引導學生對古詩文的內涵進行理解。在對古詩文的內涵理解中,較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然后教師再引導總結。
在合作交流中,首先要抓住詩文的基本內容,其中就包括作者表達出什么思想情感?描寫了什么具體形象?其次是對形象的分析。以《離騷》的第三課時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1)節選的這部分里第一節先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節接著卻又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其未遠”,前后是否有矛盾?(2)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音樂性?(3)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的?有人說他這是一種“宗國”思想,你同意嗎?(4)屈原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以一系列問題來引導學生對整個詩文進行討論,討論后由小組代表進行發言,教師再總結。
在引導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首先,學生的討論要提倡多元化,即同樣的一個問題,教師要允許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交流。如對上述問題(4),學生可持贊同觀點,也可持反對觀點,關鍵是要能找到支持的理由。其次,學生的討論交流要圍繞詩文進行,要言之有理而不能天馬行空,否則就會脫離了詩文的內涵。最后則要引導學生在討論后進行一定的拓展。同樣是《離騷》的學習后,教師可提出其中的一些美文來引導學生進行賞析,也可寫些評論性文章,更可就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行個性化的理解賞析。
總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朗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領悟作品內涵,通過拓展和應用來培養學生的古詩文鑒賞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永元.中職古詩文閱讀訓練[J].中學語文,2002(08).
[2]張立平.中職古詩文鑒賞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11.
[3]范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教法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