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
【關鍵詞】 歷史教學;信息化教學手段;理論依據;實施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081—01
一、歷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理論依據
1.直觀性原則。“直觀性原則是指在使用信息化教學的教學環境中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媒體資源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用形象直觀的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觀察,達到對所學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正確地理解和認知事物。”有效的信息化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信息化教學符合學生認知,特別是青少年形象思維為主、感性獲取知識的心理特征。
2“觀察的經驗”。戴爾經驗之塔中“做的經驗”依據對真實事物的接觸而取得經驗,包括對具體真實事物的觀察、觸摸等動用人體生理感官而獲得認識。依據這種理論,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如制作標本、制作模型達到對真實事物的認識和理解。但是在教育教學中,有的教學內容,如歷史事件不易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獲得認識,這就需要借助感官去認知。戴爾先生在經驗之塔第二層次“觀察的經驗”中指出:通過觀摩示范、野外旅游、參觀展覽及觀看電視、電影等方式,動用人體感官,把間接的替代的經驗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運用媒體技術重現歷史事件,使人們通過觀看影視資料進入歷史情境獲得生動豐富的信息,從而加深理解記憶,最終達到認知。按照戴爾先生的分析,經驗之塔中“做的經驗”是最低層面的也是最直接具體的經驗;“觀察的經驗”處于塔中,再往上走就是“抽象的經驗”。經驗之塔由低向高,越高越抽象,教育也是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由具體到抽象,即由具體經驗向抽象經驗過渡,最后讓學生形成正確認識。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能為教學提供服務和幫助的資源也越來越多,那么,我們就應該利用好這方面的資源,把教育教學搞得更加輕松、更加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使更多的學生從課堂教學中受益并且獲得全面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1.使用視頻創設教學情境。如北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下冊第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主要講的是一戰后的國際關系,包括《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兩部分,從1919年1月召開的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都包含著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勢力范圍的斗爭。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戰后中國也派代表參加了巴黎和會。可是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并沒有得到戰勝國的待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在華盛頓會議中,與會九國簽署了《九國公約》,中國又一次被宰割。本課的教學內容和中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筆者在導入上為了使學生進入到一戰后巴黎和會的情境,選取了一段《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怒斥日本代表》的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的時候非常投入,當看到中國代表顧維鈞怒斥日本代表“四萬萬中國人該不該憤怒”時,全體學生爆以熱烈的掌聲。此時學生已經進入到所創設的情境之中。視頻播放完后,當筆者指出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導致五四運動的爆發時,他們愛國的情緒全都流露了出來。這段視頻對本課起了很好的導入作用,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利用微課提高教學效率。微課是一種新型的課程資源,相較傳統課堂教學而言,微課以其短小精悍而具有吸引力。微課一般時長在5-10分鐘,它能凸顯教學內容的某個重點或某個方面,使用起來非常靈活。在課堂上學生未能掌握的重難點知識,他們可以在課余時間繼續學習。微課不限學習時間和空間,學生也可以在家通過網絡、手機等工具完成學習。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選擇自己精心制作的微課把教學重點和難點展示出來,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關注學生,觀察學生的表現,觀察學生對重難點是否理解,及時進行補充,以達到教學最優化的目的。如北師大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8課“昌盛的文化”,本課的重難點是了解佛教傳入中國和道教在我國興起的主要史實,了解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義;說出佛教、道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和它們對中國文化所產生的影響。課堂上,筆者嘗試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微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課后,筆者又把微課發到QQ群里讓學生繼續學習,下節課時通過提問,筆者發現學生掌握效果特別好。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