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麗巴爾·艾尼
摘 要:創新是社會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社會文明與財富的真正體現,隨著各國創新能力的增強,在青少年階段培養我國初中生的創造性思維是為社會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這對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綜合競爭實力有著重要意義。而數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在理論結合實踐的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創新與創造對其養成創造性思維有著重要作用。為此,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策略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創造性思維;培養策略
創造是指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提出異于他人的思考方向與見解,并在現實客觀條件基礎上,實現理論、驗證理論,從而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改進當前社會的生活水平、發展水平。這個過程被稱為創造,所以可以看出創造的過程必須以理論來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二者缺一不可。而數學學科與創造的特征相符合,在社會發展的多個領域都有應用,利用數學學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為此,應科學制定培養策略,保障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作用。
一、靈活運用教材,拓展學生視野
目前,我國初中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與板塊都是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而設置的,其會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究,讓學生能夠在思考這些問題中,創造性地提出新的看法與觀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開發教材,整合教材上的資源,并適當地為學生拓展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視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還能為學生對知識展開更深入的理解提供理論支持。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例如,很多數學知識都可以通過實踐動手的方式來進行驗證與分析,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現有的條件指導學生動手實踐,從而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對知識內容展開思考,加深理解、加深記憶,并能夠利用發散思維,對學習的知識產生不同的看法,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通過筆者的教學經驗發現,不拘泥于教材進行知識講解時,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思考的活躍度更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材作為依托,以更豐富的形式為學生呈現出學習內容。
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興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后,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在面對有難度的數學知識以及數學問題時,也會產生征服的欲望,而不會再認為這是一種折磨,久而久之,學生的素養會不斷提升,并形成數學思維。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特點,為學生布置合理的學習任務,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讓能力強與能力差的學生都完成同樣的任務,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很多學生的學習信心也會受到重創。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習難度,讓學生能夠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有自信,享受解題成功的喜悅感,從而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體會到數學的神奇與奧秘,然后再引導學生逐步對數學知識展開更深入的思考與理解,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能夠通過實踐實現創新性理論。
三、豐富培養內容與方法,鍛煉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這樣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例如,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數學問題、理解數學知識,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會有不同的想法,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知識學習。例如,在講解概率問題時,教師可以讓4到6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小組內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都處于基本相同的水平,然后通過拋硬幣與擲骰子的方式來了解概率的計算,并讓學生記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以及談論問題時的思路與方向,然后在全班內進行學習總結匯報,讓其他小組同學發現其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教師做好學習總結,并通過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集中搜集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引導班級同學共同解決問題,實在無法解決的問題再由教師解決,從而全方位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真正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的能力能夠得到全面鍛煉。
綜上所述,創造性思維對我國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都有著重要意義,在我國初中教育中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作為主要教學任務,對提升我國人才的素質、鍛煉人才的能力、為社會創新提供力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合理、科學探究培養策略,真正讓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張娟.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2):150.
[2]袁道強.漫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43.
[3]霍福斌.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學周刊,2017(5):174-17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