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俠 馬瑋
摘 要:語言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之一,也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價值體現。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最容易忽略的也就是語言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考試上,學生每天的任務就是解題,根本沒有語言能力鍛煉的意識。所以,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教師要做好思想的轉變工作,要通過恰當教學活動的組織來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言能力;語感;口語;寫作
所謂的語言能力是指讓學生借助語言,以聽、說、讀、寫的形式來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各階段語言類課程都應該完成的任務。當然,英語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來為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礎。因此,本文就從培養學生的語言、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三個方面入手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論述,以確保學生在良好的課堂環境中形成一定的語言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基本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作出貢獻。
一、英語語感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聽到學生有這樣的表述,即:當你問該生為什么要用這個介詞或者是連詞時,甚至是其他的短語、詞匯時,很多學生會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感覺。”其實,這種所謂的感覺就是我們說的語感。可見,語感的培養是語言類學科學習的必要內容,是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重要影響因素。那么,在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我們到底該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在筆者看來,自主閱讀、自主分析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方式之一。
例如:在教學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這節內容時,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感,在教學時,我組織學生對“Qomolangma—the Most Dangerous Mountain in the World?”這篇文章進行反復閱讀,并對其中的一些句子進行分析,如:It is also very hard to take in air as you get near the top這句話中的It is +形容詞+to do這一句型的應用等等。總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自主分析,以期能夠為學生語感的形成打好基礎。
二、英語口語的培養
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的價值體現,也是學生與人進行英文交流的基礎。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給學生搭建自由表達的平臺,鼓勵學生開口說,使學生在自由表達、主動表達、準確表達中形成能力,進而為學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還以教學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為例,從目前的教材結構來看,“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是重要的板塊,也就是說,在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板塊,引導學生分角色進行朗讀,并在熟練表達后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改變。從這節課的對話上來看,這部分是由導游和游客之間的對話,講述的是長城的相關知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對話,并在角色互換練習中確保每位學生都能了解這一對話的內容。之后,我鼓勵學生大膽對這一對話進行創編,引導學生將有關長城的對話改編成其他的,比如:Yangtze River,Yellow River等等,并結合相關特點進行詢問對話,以此來讓學生在說與編的過程中形成語言表達能力。
三、寫作能力的培養
寫作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體現,不僅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法、短語的應用能力,也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較高。所以,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寫讀后感入手,以此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教學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時,由于這節課教授的內容是“邀請”的相關內容,主要學習的是have to以及be going to do的相關內容,所以,在這部分基礎內容學習完之后,我組織學生借助所學的內容以及教材文本創設的情境,寫一篇有關“生日邀請”的邀請函,這樣不僅能夠消除學生害怕寫作的心理,也能讓學生在自由練習中提高寫作能力,進而也為學生基本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作出貢獻。
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也不是學生三兩天的堅持就能看到明顯提高的,是需要學生長期堅持。所以,不論是培養學生的語感還是口語表達能力,又或者是寫作能力,我們都需要有長期的計劃,這樣才能在堅持訓練中逐漸形成一定的語言能力,也為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作出貢獻。
總之,新時期的初中英語教學要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要確保學生在掌握基本英語知識的同時也能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洪霞.基于語言能力發展的初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7,17(1):149-152.
[2]白鳳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策略初探[J].群文天地,2012(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