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欣
摘 要:自主探索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情境,創建學生獨立探索的平臺,拓展合作探索的空間,啟發學生在探索中創新,讓學生參與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的全過程,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探索思維去探索數學問題,發現數學現象規律,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性,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關鍵詞: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討論與交流;自主探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參與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獲得掌握新知識的喜悅、激動、自豪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習的實踐性,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以下是筆者運用學習單引導學生學會在課堂中進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做法與思考。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讓學生明確探究目標,圍繞探究路徑,解決問題。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筆者改變教材,創設與本班學生密切聯系的周末親子活動購票問題,設計了學習單,學生沿著探究路徑思考,建構用比例解決問題的策略。接著小組交流合作、口述思維過程、歸納解題步驟、提煉解題方法。
案例:六年級下冊“用比例解決問題”,情境問題:六年3班師生組織了田園親子活動,入園需購買門票,如果先買20張門票付了480元,再買35張同樣的門票還要付多少元?
1.獨立思考:這道題中有三個量,其中( )是不變的量,那么( )與( )成( )關系,也就是( )和( )的( )相等。
2.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用比例的知識列方程,解決問題嗎?
3.小組交流,你列方程的依據是什么?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探討,相互啟發,實現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生活中蘊含著數學資源,數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教學時,如果善于將生活中的數學資源與書本知識兩相融合起來,就能更好地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更快地觸發學生頭腦的最近發展區,更好地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促使他們主動去建構新知。
二、動手操作,創新探索平臺
兒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充滿疑惑,什么都想親自試一試,并希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教師應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為他們創建獨立探索的平臺,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探索思維去探索數學問題,發現數學現象與規律,按照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與方法去解決問題。
案例:三年級下冊“重疊問題”,本課借助學生熟悉的動物題材,哪些動物會游泳,哪些動物會飛,哪些動物既會游泳又會飛,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觀圖解決問題的策略。創設矛盾沖突,6只會飛、5只會游泳的動物,一共是10只動物?提供圖片讓學生動手操作,最后展現完整的集合圖,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創造過程。學習單如下:
要求:哪些動物是會游泳的,哪些動物是會飛的,哪些動物既會游又會飛,在紙上用簡單的圖形表示出來。
圖片:海豚、蝴蝶、金魚、貓頭鷹、老鷹、鯊魚、鴿子、烏龜、蝙蝠、天鵝。
學生經歷直觀的操作、演示、觀察和比較,再到抽象的思維、想象和分析,進而得出結論,獲取新知。在課堂中,通過有效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操作過程更好地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有效地實踐新課標的理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討論交流,拓展探索空間
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間、學生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是情感交流的人際交往過程。教師在課堂上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與同伴合作,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這不僅是培養學生善于傾聽他人發言,還是培養他們樂于陳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觀點,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并能共同探討問題,使每個人在討論與交流中盡可能地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案例:六年級下冊“用比例解決問題”,出示題目:六年級的學生參加同安農莊一日游,學校到農莊相距48km,旅游車前15分鐘行駛了12km,照這樣的速度,從學校開往農莊需要多長時間?本題中學生就不變量是什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如生1:“我認為不變的量是路程,我的依據是學校到農莊相距48km,這道題的問題也是問從學校開往農莊需要多長時間。”生2:“不變量應該是速度,因為題中有一句話‘照這樣的速度。”生3“這道題中有3個量,路程、時間和速度,如果是路程一定,那么速度和時間就成反比例,可是題目中并不知道速度,速度是未知的;題目中我們只知道路程和時間兩個量,它們是相關聯的兩個量。”生4:“對啊,不變量是速度,我們在學習正反比例的時候,都是在題中找兩個相關聯的量,這道題中有3個數據,兩個表示路程,一個表示時間。說明路程和時間是我們要找的兩個相關聯的量。”幾位同學發言后,學生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了,從生生互動過程中,一步步對題意加深理解。
交流討論的目的是求同存異,讓學生在交流中拓寬視野、發散思維;是為了讓學生證明自己的正確,并且加以堅持;也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進行自我修正。巧用學習單,在課堂交流討論中拓展了學生探索空間,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理想課堂必須體現“愉悅性、自主性、有效性”,教師應在課堂建設中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體驗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在體驗過程中感悟,在知識的運用中品嘗“探索”的成果。
參考文獻:
劉穎姬.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思考[J].關愛明天,2014(11).
編輯 段麗君